● 詺
- 辨別物名;命名。《新唐書•于志寧傳》:“昔陶弘景以《神農經》合雜家《别録》註詺之。”
- 直言;真義。《龍龕手鑑•言部》:“詺,諦也。”
- 用同“銘”。銘記;鏤刻。清龔自珍《漢器文録序》:“馣馤麗碩,又往往謬然,振其詺辭,可續周天府矣。”
【漢典】
(说文解字未收录“詺”字头,请参考“名”字:)
《說文解字》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武并切
《說文解字注》
(名)自命也。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此許所本也。周禮小祝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爲名。按死者之銘,以緇長半幅,緽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其作器刻銘,亦謂稱揚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衹云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許君於金部不錄銘字,從周宫今書、禮今文也。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鄭君注經乃釋銘爲刻。劉熙乃云: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吕忱乃云:銘,題勒也。不用許說。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冥,幽也。故㠯口自名。故从夕口會意。武幷切。十部。
【漢典】
詺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名」。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异体字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