熯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形
(1) 干燥;干枯 [dry;dried-up]
熯,干貌。——《说文》
莫熯乎火。——《易·说卦》。王肃注:“火气也。” 崔注:“亦燥也。”
荻室熯茨,我孔熯矣。——《管子·禁藏》
(2) 又如:干熯(干燥)
(3) 干旱 [arid;dry]。如:熯涸(干旱)
词性变化
动
(1) 烘干;烘烤 [toast]。如:以火熯井;熯烘(烘热)
(2) 焚烧 [burn]。如:熯焚(焚烧。指火攻);熯薪(烧柴火);熯炽(燃烧旺盛);熯造(燃灶,点燃灶火)
(3) 曝晒 [dry by exposing to the sun]。如:熯种(晒种)
(4) 〈方〉∶用极少的油煎 [bake by fire with little oil]。如:熯蛋。
【漢典】
熯 國語辭典
形
乾燥。《說文解字·火部》:「熯,乾貌。」
動
烘乾、烘烤、使乾燥。《廣韻·去聲·翰韻》:「熯,火乾。」《警世通言·卷五·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取出四個餅子,廚房下熯得焦黃。」
吳語。指用火隔鍋乾煎食物。如:「熯糰子」、「熯糖糕」、「熯麥餅」。
焚燒。如:「熯焚」。漢·王充《論衡·譴告》:「今熯薪燃釜,火猛則湯熱,火微則湯冷。」《西遊記·第三五回》:「那怪物著實無情,一連搧了七八扇子,熯天熾地,烈火飛騰。」
用熔化的金屬或非金屬等,修補或黏合器物。民國·章太炎《新方言·釋器》:「今人謂以火合金器為熯。金器受火則熔,已合而乾故謂之熯。」同「焊 」。
【漢典】
熯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說文 | 楷書 |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