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 基本解释
● 並
- 並排;挨著。《詩•齊風•還》:“並驅從兩狼兮。”
- 相等;匹敵。《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禹。”
- 合併。《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冰炭不可以相並兮。”
- 如同;相似。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是非渾並漆。”
- 並坐。《玉篇•竝部》:“竝,竝坐也。並,同竝。”
- 副詞。同時;一起。《書•費誓》:“徂茲淮夷、徐戎並興。”
- 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詩•小雅•賓之初筵》:“既醉而出,並受其福。”
- 副詞。兼。《漢書•文三王傳》:“代孝王參初立為太原王。四年,代王武徙為淮陽王,而參徙為代王,復並得太原,都晋陽如故。”
- 副詞。用於否定詞之前,加強語氣。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老夫人治家嚴肅,內外並無一個男子出入。”
- 連詞。連結兩個謂詞,相當於“並且”、“而且”。《漢書•張湯傳》:“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姦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辠。”
- 介詞。表示物件,相當於“連”、“同”。《漢書•文三王傳》:“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 姓。《萬姓統譜•迥韻》:“並,見《姓苑》。”
● 並
- 〔同並〕古縣名。今雲南省彌勒縣。《集韻•緩韻》:“竝、並,同竝,縣名,在䍧牱。或作並。”
● 並
- 通“傍”。《列子•黄帝》:“使弟子並流而承之。”
英语 equal to; side by side; also, what is more; both
德语 eigentlich (vor Betonung eines negativen Aspekts)
並 國語辭典
-
併合。如:「並案處理」。《楚辭·東方朔·七諫》:「冰炭不可以相並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唐·柳宗元〈駮復讎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
-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並排著。《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
一起、同時。如:「相提並論」、「異說並起」。《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
用於否定詞前,以加強否定語氣。相當於「絕」、「決」。如:「事情並非如此。」、「你別誤會,我並無惡意。」元·秦𥳑夫《剪髮待賓·第一折》:「母親嚴教,並不敢喫酒。」皆、俱。《戰國策·秦策一》:「文士並飭,諸侯亂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
且、而且。如:「這個案子,保證能完成,並能做得盡善盡美。」
-
相當於「連」、「同」。如:「並此淺近的原理亦不能明。」《漢書·卷四七·代孝王劉參傳》:「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
依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唐·張守節·正義:「從河傍陰山,東至遼東。」明·歸有光〈先妣事略〉:「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通「傍」。
並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piŋ˥˧ 唐代读音 bhěng日语读音 NAMI NARABERU NARABINI韩语罗马 PYENG现代韩语 병
客家话 [海陆腔] bin5 [梅县腔] bin5 pin3 [沙头角腔] bin5 [客英字典] bin5 [客语拼音字汇] bin4 [台湾四县腔] bin5 [陆丰腔] bin5 [宝安腔] bin5粤语 bing3 bing6 bong6
近代音 幫母 庚青韻 平聲陰 冰小空;幫母 庚青韻 去聲 病小空;中古音 並母 迥韻 上聲 竝小韻 蒲迥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並母 唐部 ;王力系统:並母 陽部 ;
並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