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ér

ㄦˊ

部首 儿

部外 0

总笔画 2

繁体 兒

人 兒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513F

单一结构

35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qtn

lu

rd

22010

拼音 ér

注音 ㄦˊ

部首 儿 部外 0总笔画 2

基本区 513F笔顺 35

常 标

儿 基本解释

● 儿

(兒)

ér ㄦˊ


  1. 小孩子:婴~。~戏。
  2.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女情。
  3. 儿子,男孩子:~子。生~育女。
  4. 父母对儿女的统称,儿女对父母的自称。
  5. 助詞:❶多用作名词后缀。❷用于形容词后。

英语 son, child; KangXi radical 10

德语 Sohn ,silbenloses Diminutiv-Suffix (das "e" wird nicht gesprochen)​

法语 enfant,(suffixe phonétique)​,enfant,fils

【漢典】

儿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儿

兒 é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 同本义 [child, pl. children]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3)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child]。

如:儿孙满堂;小儿;儿女夫妻(结发夫妻,从小的夫妻);儿女之情(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

(4) 长辈对幼辈的称呼。亦用作轻蔑之称 [child]。

如:儿郎(将帅对士兵的称呼)

(5)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son]

儿,子也。——《广雅·释亲》

汤为儿守舍。——《汉书·张汤传》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汉书·项藉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阿爷无大儿。——《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儿媳(即儿媳妇);儿子花(儿子的影子);儿曹(儿辈);儿息(子息)

(6) 男青年 [young man]。

如:儿孩儿(男孩子);儿男(男孩,男子)

(7) 年轻人;青年 [youngster]。

如:健儿

(8) 我 [I]

(9) 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 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儿家(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你,称女子)

(11) 弟对兄的自称

[帝] 乃以延宗为相国、 并州刺史,总 山西兵事。 谓曰∶“ 并州阿兄取,儿今去也。”——《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

词性变化

◎ 儿

兒 ér

〈形〉

(1) 雄性——多指牲畜 [male]。

如:儿猫(公猫)

(2) 自己的 [my] 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

宣和中士女观灯者赐酒。有夫妇并游,不获同进,其妇蒙赐,辄怀酒杯,谢词曰:“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证盟。”上赐之。——《月令广义》

◎ 儿

兒 ér

<后缀>

(1) 儿化。汉语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

(2) 多用作名词后缀 (1)∶表示小。如:盆儿;棍儿;小猫儿;小车儿 (2)∶表示词性变化。动词名词化,如:唱儿;逗笑儿。形容词名词化,如:亮儿;零碎儿 (3)∶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口儿;门儿;根儿 (4)∶表示词义变化。如:白面儿(海洛因);老家儿(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

(3) 动词的后缀。如:玩儿;火儿

(4) 形容词后缀。如邵雍《首尾吟》:“天听虽高只些子,人情想去没多儿。”

常用词组


儿辈儿曹儿齿儿妇儿歌儿化儿皇帝儿科儿郎儿马儿男儿女儿女情儿女情长儿女债儿时儿孙儿童儿童节儿童乐园儿童文化宫儿童文学儿童片儿童心理学儿媳妇儿戏儿语儿子
【漢典】

儿 國語辭典

儿ㄖㄣˊrén
名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漢典】
【子集下】【儿】 儿·康熙筆画:2 ·部外筆画:0

儿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 儿·康熙筆画:2 ·部外筆画:0

【集韻】【韻會】𠀤而鄰切,音仁。【說文】人也。【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

【漢典】
【卷八】【儿】

儿 《说文解字》

【卷八】【儿】
『說文解字』

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凡儿之屬皆从儿。如鄰切

『說文解字注』

(儿)古文奇字也。此冡人部而言,人者天地之性冣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其作儿者,則古文奇字之人也。如大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大下曰。籒文大。則例正同。介與人之義巳見於大與人之下,故皆不必㪅言其義。今俗本古文奇字之上𡚶添仁人也三字,是爲蛇足。同字而必異部者,異其从之之字也。象形。孔子:儿在下。故詰詘。儿在各本作在人。今依玉篇,詘各本作屈。誤。今正。舉孔子說證象形也。籒文兼象臂脛。古文奇字則惟象股腳。詰詘猶今云屈曲也。如鄰切。十二部。凡儿之屬皆从儿。

【漢典】

儿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ɚ˧˥ 日语读音 HITO NINNYOU韩语罗马 IN KWEY

粤语 jan4潮州话 ri5

近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先部 ;王力系统:日母 真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儿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人」 甲2940合18901 「人」 作冊夨令簋西周早期集成4300 「人」 包2.2 「儿」 說文‧儿部   「兒」 「儿」 「儿」
「人」 乙1938反合14207反 「人」 王人方臼輔甗西周中期集成941 「人」 包2.29          
「人」 鐵191.1合10869 「人」 虢叔盨西周晚期集成4389 「人」 曾181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异体字
人
兒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隭(er2)
    2. 袻(er2)
    3. 㜨(er2)
    4. 陑(er2)
    5. 粫(er2)
    6. 䎠(er2)
    7. 鲕(er2)
    8. 䋩(er2)
    9. 㮕(er2)
    10. 聏(er2)
    11. 㧫(er2)
    12. 耏(er2)
同部首
    1. 兇
    2. 允
    3. 兆
    4. 𠒬
    5. 𠓖
    6. 𠒁
    7. 𠒔
    8. 𠒠
    9. 𠒕
    10. 𠒐
    11. 𠒓
    12. 㒫
同笔画
    1. 𠘨
    2. 冂
    3. 冫
    4. 入
    5. 𠀁
    6. 七
    7. 𠄏
    8. 𠂈
    9. 丂
    10. 匸
    11. 了
    12. 乄
小学古诗词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初中古诗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咏雪》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咏雪》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汉·司马迁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军细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