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據統計,其文約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返回「儆」字
参考索引
- 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561.5、652.4、715.4
-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字號.頁:0123.264、0733.432、1416.527
- 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冊頁:中1094、中1332、中1487
-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古文聲系(中華書局),冊頁:下1541、上781、上784
- 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中777.5、中904.3
- 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卷.頁:9.205
- 金文詁林補(中央研究院),冊.卷.頁:5.9.2976、5.10.3281
- 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頁.行:815.4
- 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頁.行:145.7
- 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頁:275
-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版社),頁:646
-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 張亞初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