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從中古漢語(《切韻》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礎上,可以用《詩經》的韻部和諧聲系列(形聲字)來推測古代的發音,還可以用漢語方言的存古特徵和一些外部證據(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苗瑤語系等語言中的漢語同源詞和借詞)。 返回「玳」字
字頭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玳 | 弋 | 代 | 代 | l'ɯːɡs | 瑇字注或體見淮南子 |
廣韻
字頭(重定向至“瑇”)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瑇 | 代 | 徒耐 | 定 | 咍 | 代 | 去聲 | 一等 | 開口 | 咍 | 蟹 | 去十九代 | dʱɑ̆i | dɒi | dᴀi | dɒi | dʌi | dəi | dəj | dai4 | daih | doy | 瑇瑁亦作蝳𣫹異物志云如龜生南海大者如籧篨背上有鱗鱗大如扇有文章將作器則煮其鱗如柔皮俗又作玳又徒督切 |
瑇 | 毒 | 徒沃 | 定 | 沃 | 沃 | 入聲 | 一等 | 開口 | 冬 | 通 | 入二沃 | dʱuok | duok | dok | dok | duok | duok | dawk | du2 | duuk | dvk | 瑇瑁又音代 |
蒙古字韻
字頭(重定向至“瑇”)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瑇 | ꡈꡭ | tay | daj | 去聲 |
洪武正韻牋
字頭(重定向至“瑇”)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瑇 | 代 | 度耐 | 六泰 | 皆 | 去聲 |
瑇 | 牘 | 杜谷 | 一屋 | 東 | 入聲 |
分韻撮要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玳 | 代 | 端 | 栽 | 第十九栽宰載 | 陽去 | 玳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