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ěr

ㄦˇ

部首 耳

部外 0

总笔画 6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8033

单一结构

12211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bghg

sj

ce

10400

拼音 ěr

注音 ㄦˇ

部首 耳 部外 0总笔画 6

基本区 8033笔顺 122111

常 通 标

耳 基本解释

● 耳

ěr ㄦˇ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英语 ear; merely, only; handle

德语 Ohr,Radikal Nr. 128 = Ohr (Sprachw)

法语 oreille,anse,(finale)​,128e radical

【漢典】

耳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耳 ě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词性变化


◎ 耳 ěr

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常用词组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
【漢典】

耳 國語辭典

耳ㄦˇěr
名
  1. 人及動物的聽覺器官與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2. 凡器物兩旁附有以便於提攜的把手均稱為「耳」。《易經·鼎卦·六五》:「鼎,黃耳金鉉。」《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3. 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4.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動
  1. 聞、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大夫,晉重列也。今無功而受,非晉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景王皇后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助
  1. 位於句末,表決定的意思。相當於「矣」、「了」。《史記·卷一一○·匈奴傳》:「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2. 位於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當於「而已」、「罷了」。《論語·陽貨》:「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漢典】
【未集中】【耳】 耳·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0

耳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 耳·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0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漢典】
【卷十二】【耳】

耳 《说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而止切

《說文解字注》

(耳)主聽者也。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从耳。

【漢典】

耳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ɚ˨˩˦ 唐代读音 *njiə̌日语读音 MIMI NOMI韩语罗马 I现代韩语 이越南语 nhĩ

客家话 [海陆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粤语 ji5

近代音 日母 支思韻 上聲 爾小空;中古音 日母 止韻 上聲 耳小韻 而止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咍部 ;王力系统:日母 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耳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耳」 鐵138.2合13631「耳」 危耳卣商代晚期集成4867「耳」 包2.34「耳」 說文‧耳部「耳」 睡.日乙255「耳」
「耳」 後1.30.5合28021「耳」 亞耳且丁尊西周早期集成5865「耳」 包2.265
「耳」 後2.15.10合17563「耳」 耳卣西周早期集成5384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䌺(er3)
    2. 餌(er3)
    3. 鉺(er3)
    4. 栮(er3)
    5. 爾(er3)
    6. 駬(er3)
    7. 尔(er3)
    8. 㢽(er3)
    9. 衈(er3)
    10. 尓(er3)
    11. 迩(er3)
    12. 㚷(er3)
同部首
    1. 聵
    2. 聉
    3. 䎳
    4. 聫
    5. 職
    6. 聡
    7. 聸
    8. 聜
    9. 耿
    10. 䎼
    11. 䎽
    12. 聪
同笔画
    1. 迀
    2. 圵
    3. 妃
    4. 扜
    5. 名
    6. 乯
    7. 龹
    8. 争
    9. 州
    10. 𠆹
    11. 列
    12. 阯
初中古诗词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列子》《杞人忧天》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列子》《杞人忧天》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宋·司马光 《孙权劝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唐·刘禹锡 《陋室铭》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