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wěi
ㄨㄟˇ
部首 韋
部外 9
總筆畫 13
繁體 韙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97EA
251112134115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jghh
aoqs
kaby
65802
拼音 wěi
注音 ㄨㄟˇ
部首 韋 部外 9總筆劃 13
基本區 97EA筆順 2511121341152
● 韙
(韙)
wěi ㄨㄟˇ
英語 right; proper; perpriety
德語 richtig
法語 bon,louer
詳細字義
◎ 韙
韙 wěi
形
(1) (形聲。從是,韋聲。本義:是;對)
(2) 同本義 [right]
韙,是也。——《說文》
犯五不韙。——《左傳·隱公十一年》
君子韙之。——《左傳·昭公二十年》
人韙其言。——《明史》
(3) 又如:冒天下大不韙(這裏的「不韙」是「罪」,「反國家罪」的意思)
(4) 善 [good]
京室密清,罔有不韙。——《文選·東京賦》
(5) 美好 [fine]
故開元、 天寶間,播兄弟七人皆擢進士第,衣冠光韙。——《新唐書》
【唐韻】于鬼切【集韻】【韻會】羽鬼切,𠀤音偉。【說文】是也。从是,韋聲。【左傳·隱十一年】犯五不韙。【前漢·敘傳】昭韙見戒。【註】張晏曰:是也。明其是者,戒其非也。【後漢·荀爽傳】五韙咸備。 【集韻】通作愇。
是也。从是韋聲。《春秋傳》曰:“犯五不韙。” 愇,籒文韙从心。于鬼切
(韙)是也。古文尙書曰。時五者來僃。今文尙書作五是來僃。李賢於李雲荀爽傳皆引史記五是來僃可證。凡史記多用今文尙書也。荀爽對策曰。五韙咸僃。韙與是義同。六書之轉注也。李雲上書曰。五氏來僃。氏與是音同在十六部。六書之叚借也。从是。韋聲。于鬼切。十五部。春秋傳曰。犯五不韙。左傳隱十一年文。
(愇)籒文韙。从心。玉篇云。愇、怨恨也。廣韵引字書。愇、恨也。皆不云同韙。
国际音标 wei˨˩˦
粤语 wai5
重定向至「韙」。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