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 基本解釋
● 逋
- 逃亡;逃竄。《説文•辵部》:「逋,亡也。」
- 拖欠;積欠。《鹽鐵論•未通》:「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憚,不敢篤責,刻急細民,細民不堪,流亡遠去。」
- 拖延;稽遲。晋李密《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 散亂。元左克明《樂府•讀曲歌》:「逋髮不可料,憔悴為誰覩。」
- 不到:《玉篇•辵部》:「逋,不到也。」
- 平。《龍龕手鑑•辵部》:「逋,平也。」
- 通「膊」。暴露。《法言•先知》:「病者獨,死者逋,田畝荒,杼軸空,之謂斁。」
英語 flee, run away, leave debt unsettled
法語 fuir,s'échapper,s'enfuir
【漢典】
逋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从辵( chuò),甫聲。逋的原始意義是奴隸逃亡。本義:逃亡,逃跑)
(2) 同本義 [abscond;flee]
逋,亡也。——《說文》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書·牧誓》
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爲天下逋逃主。——《書·武臣》
六年其逋。——《左傳·僖公十五年》
狼失聲而逋。——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又如:逋臣(逃亡的大臣);逋逃藪(逃亡的罪犯或流亡者聚集的地方);逋客(逃亡的人;避世的人)
(3) 拖欠,欠稅 [be behind in payment]
逋租宿債勿復收。——沈約《宋書》
又如:逋債(拖延付債);逋租(拖欠租稅)
(4) 懈怠;拖延 [slack;delay]
久逋王命。——房玄齡《晉書·蔡謨傳》
又如:逋壅(拖延積壓);逋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
詞性變化
名
逃亡者 [fugitive]
可以懷遠,可以柔逋。——《晉書》
常用詞組
【漢典】
逋 國語辭典
動
-
逃走、逃亡。《說文解字·辵部》:「逋,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十三》:「訊其來何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僕逋。」
-
拖欠。如:「逋租」、「逋債」。元·周霆震〈埋怨樹〉詩:「朝旴械繫逮詞訟,夕敝鞭撲逋稅錢。」
【漢典】
逋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金文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