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réng

nǎi

ㄖㄥˊ

ㄋㄞˇ

部首 艸

部外 2

總筆畫 8

𦮘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27F

上下結構

12253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aeb|abr

tnhs

eym

44227

拼音 réng nǎi

注音 ㄖㄥˊ ㄋㄞˇ

部首 艸 部外 2總筆劃 5

基本區 827F筆順 12253

標

艿 基本解釋

● 艿

nǎi ㄋㄞˇ


  1. 〔芋~〕見「芋」。
【漢典】

艿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艿 nǎi

——見「芋艿」( yùnǎi):即芋頭

基本詞義


◎ 艿

芿 rèng

名

(1) 亂草;雜草 [weeds]

艿,艿草也。從草,乃聲。…字亦作芿。——《說文》

藉艿燔林。——《列子·黃帝》

(2) 又如:艿稗(泛指雜草。亦以喻蕪雜的事物)

(3) 另見 nǎi

【漢典】
【申集上】【艸】 艿·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2

艿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艿·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2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𠀤音仍。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所謂燒火艿者也。【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百頃。【正字通】芿、艿同。◎按《唐韻》分爲兩字,艿平聲,芿去聲。《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主,去聲則以艿爲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从《唐韻》。

【漢典】
【卷一】【艸】

艿 《說文解字》

【卷一】【艸】
《說文解字》

艸也。从艸乃聲。如乘切

《說文解字注》

(艿)艸也。按許謂艿爲艸名也。廣韵云。陳根艸不芟。新艸又生。相因仍。所謂燒火艿。此別一義。其字亦作芿。列子。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是也。今玉篇以舊艸不芟、新艸又生曰艿、係之說文。此孫強、陳彭年輩之誤也。从艸。乃聲。如乗切。六部。乃在一部。仍艿在六部者、合韵冣近也。籒文作?。

【漢典】

艿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nĄi˨˩˦ 越南语 ạc nẩy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jin2 [客英字典] jin2 [海陆腔] rin2粤语 jing4 naai5

近代音 中古音 日母 蒸韻 平聲 仍小韻 如乗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登部 ;王力系统:日母 蒸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艿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艿」 續3.28.6合37517「艿」 師旂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809「艿」 說文‧艸部「艿」
「艿」 京都2894合33201
甲骨文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𦮘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𠄕(nai3)
    2. 釢(nai3)
    3. 氖(nai3)
    4. 奶(nai3)
    5. 倷(nai3)
    6. 㜷(nai3)
    7. 妳(nai3)
    8. 㚷(nai3)
    9. 嬭(nai3)
    10. 𠄎(nai3)
    11. 迺(nai3)
    12. 廼(nai3)
同部首
    1. 蘅
    2. 䕾
    3. 蔣
    4. 蕫
    5. 藾
    6. 药
    7. 菁
    8. 虂
    9. 莄
    10. 芄
    11. 菔
    12. 虅
同筆畫
    1. 囙
    2. 歺
    3. 囚
    4. 𠂝
    5. 叩
    6. 四
    7. 𠃠
    8. 汈
    9. 氾
    10. 𠀕
    11. 叽
    12. 㐴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