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⓳鬍)
- 鳥獸颔下的垂肉。《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 頸;喉嚨。《漢書•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
- 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 戟。《方言》卷九:「戟,東齊、秦、晋之間謂其大者曰鏝胡。」《廣雅•釋器》:「胡,戟也。」
- 下;下垂。《爾雅•釋水》:「胡蘇。」
- 大。《廣雅•釋詁一》:「胡,大也。」
- 老,長壽。《詩•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 遐;遠。《儀禮•士冠禮》:「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任意亂來。《朱子語類》卷五:「元來無所有的人,見人胡說話,便惑將去。」
- 黑。唐李商隱《驕兒》:「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 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於「何」。《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 代詞。相當於「什麼」、「怎樣」。《左傳•桓公十五年》:「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 副詞。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豈」。《左傳•昭公七年》:「同始異終,胡可常也?」
- 祭器。也作「瑚」。《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周禮•考工記總目》:「粤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
- 泛指外國。《搜神記》卷二:「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 古國名。其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
- 姓。《通志•氏族略二》:「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陰西二里胡城是也。」
- 「鬍」的简化字。
英語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德語 warum, weshalb (Lit),hist. Bezeichung die Stämme im Norden und Westen Chinas (S, Gesch),ausländisch, von außen kommend, planlos, unüberlegt (Adj),Hu (Eig, Fam)
法語 ruelle
胡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肉,古聲。本義: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wattle]
胡,牛顄垂也。——《說文》。徐鍇曰:「牛頷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詩·豳風·狼跋》。傳:「老狼有胡。」
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漢書·郊祀志上》。師古曰:「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如:鬍髯朗(羊的別名。胡,頸下垂肉;髯,須);胡皺(牛頷下鬆弛有皺紋的皮);胡袋(某些鳥類頜下的皮囊,也稱喉囊)
(3)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st.resembling a wattle]。
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鉤的戈戟)
(4)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爲胡 [Hu,non-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燕山胡騎。——《樂府詩集·木蘭詩》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間訓》
將胡駿馬。
胡人大入塞。
(5) 對西域諸國,漢、魏、晉、南北朝人皆稱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對印度則不稱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帶;又指錢);胡地(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稱西、北方的各族爲胡,東方的民族爲夷)
(6) 指胡人 [Hu people]。
如:胡奴(爲奴的胡人;對胡人的賤稱);胡市(與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語言)
(7) 古國名 [Hu state]。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陽縣西北
二月,楚滅 胡。——《左傳》
詞性變化
代
(1) 怎樣;何 [how]
胡,何也。——《廣雅·釋詁三》
弗慮胡獲?弗爲胡成?——《書·太甲下》
胡能有定?——《詩·邶風·日月》
又如:胡說(何說,怎麼說);胡爲(何故);胡爲如此?
(2) 爲什麼;何 [why]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詩·鄘風·君子偕老》
雲胡不夷?——《詩·鄭風·風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詩·魏風·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輸》
胡不見我於王。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又如:胡爲(何爲;爲什麼);胡然(爲何。表示疑問或反詰);胡寧(何乃;爲何)
(3) 什麼;何 [what]。
如:胡底(到什麼地步);胡顏(有何面目)
形
(1) 黑 [black]
或謔張飛胡,或笑 鄧艾吃。—— 李商隱《驕兒詩》
(2) 遠;大 [far;great]。
如:胡考(猶壽考。年紀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長遠之福;大福)
副
任意亂來 [outrageously;recklessly]。
如:胡畫拉(瞎扯);胡柴(胡說);胡白(胡說);胡拿(胡鬧);胡噴(胡說)
◎ 胡
名
(1) 鬍鬚 [moustache,beard or whiskers]
有龍垂鬍髯。——《風俗通·正失》
又如:鬍髯(「胡」是「鬍子」的通稱;「髯」指兩頰上的鬍子);鬍子;鬍鬚
◎ 胡
(2) 見「衚衕」( hútong)「衚」
常用詞組
胡 國語辭典
-
古代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的通稱。如:「五胡亂華」。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姓。如明代有胡應麟。
-
來自胡族或外國的。如:「胡琴」、「胡桃」、「胡椒」。《續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
長遠的。《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任意、隨便。如:「胡鬧」、「胡說」、「胡作非為」、「胡言亂語」。
-
何故、為何、怎麼。《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
-
什麼。《漢書·卷三九·蕭何傳》:「相國胡大罪?陛下繫之暴也?」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瑚。【說文】牛頷垂也。【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䫇。【註】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爲胡成。
又【集韻】壽也。【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
又【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遠也。【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註】胡,猶遐也,遠也。
又懸蠶簿橫也。【揚子·方言】胡以懸㯂,關西謂之䌞。【註】䌞,懸蠶簿橫也。
又粉名。【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抱朴子·論僊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又餅名。【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蟲名。【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胡蝶。
又【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𠀤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彫胡。【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彫胡。【註】彫胡,菰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繁由胡。【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又鳥名。【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註】鵜,鵜胡。
又【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又水名。【爾雅·釋水】胡蘇。【註】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爾雅·釋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禮器。與瑚同。【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註】胡簋,禮器。夏曰胡。
又縣名。【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又書名。【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註】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註】黃帝臣。
又國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註】妢胡,胡子之國,在楚旁。
又姓。【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註】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又複姓。【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註】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韻】洪孤切,音𩑶。戈戟內柄處。
又胡故切,音護。頸也。【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