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gǔn

ㄍㄨㄣˇ

部首 糸

部外 8

總筆畫 14

簡體 绲

绲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DC4

左右結構

5544442511153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xjxx

vfapp

zkrr

26912

拼音 gǔn

注音 ㄍㄨㄣˇ

部首 糸 部外 8總筆劃 14

基本區 7DC4筆順 55444425111535

緄 基本解釋

● 緄

gǔn ㄍㄨㄣˇ


  1. 見「緄」。

英語 cord; woven belt; hem; hemming

德語 Kordel, Kord (S)

法語 cordon,ceinture brodée,coudre

【漢典】

緄 國語辭典

緄ㄍㄨㄣˇgǔn
名
  1. 繩、帶子。《詩經·秦風·小戎》:「交韔二弓,竹閉緄縢。」漢·毛亨·傳:「緄,繩。」《晉書·卷二五·輿服志》:「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以綵組為緄帶。」

動
  1. 一種縫紉的方法,沿著衣服的邊縫上布條、蕾絲等做裝飾。如:「緄一道邊」。

【漢典】
【未集中】【糸】 緄·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緄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 緄·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本切,音袞。【說文】繡帶也。【詩·秦風】竹閉緄縢。【傳】緄,繩也。【後漢·南匈奴傳】童子佩刀緄帶各一。【註】緄,織成帶也。

又【集韻】胡昆切,音魂。縫也。

又【集韻】戸袞切,音混。混夷或作緄。【史記·匈奴傳】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註】字當爲混。

又【集韻】公渾切,音昆。義同。

【漢典】
【卷十三】【糸】

緄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織帶也。从系昆聲。古本切

《說文解字注》

(緄)織成帶也。各本無成字。依文選七啓注、後漢南匈奴傳注補。玉篇帶誤章。凡不待翦裁者曰織成。緄帶見後漢書。葢非三代時物也。詩小戎。竹秘緄縢。毛傳曰。緄、繩也。此古義也。而許不取之。過矣。漢碑用爲衮字。从糸。昆聲。古本切。十三部。

【漢典】

緄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kuən˨˩˦ 日语读音 OBI韩语罗马 KON现代韩语 곤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gun3 [客英字典] gwun3 [海陆腔] gun3 [客语拼音字汇] gun3粤语 gwan2

近代音 中古音 見母 混韻 上聲 𩩌小韻 古本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痕部 ;王力系统:見母 文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緄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緄」 包2.268「緄」 說文‧糸部「緄」「绲」 「緄」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绲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辊(gun3)
    2. 滚(gun3)
    3. 䜇(gun3)
    4. 裷(gun3)
    5. 𠃌(gun3)
    6. 鲧(gun3)
    7. 㫎(gun3)
    8. 蔉(gun3)
    9. 蓘(gun3)
    10. 磙(gun3)
    11. 鮌(gun3)
    12. 硍(gun3)
同部首
    1. 䌐
    2. 䌨
    3. 䋹
    4. 絗
    5. 絶
    6. 䌙
    7. 綢
    8. 縮
    9. 納
    10. 繮
    11. 綅
    12. 䋖
同筆畫
    1. 䄜
    2. 㜢
    3. 螂
    4. 𠎊
    5. 蜸
    6. 𠎐
    7. 𠎰
    8. 暥
    9. 䲨
    10. 䆫
    11. 𠄈
    12. 㒄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