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矩
〈名〉
(1) (本字作巨,今字作矩。形聲。從矢,巨聲。本義:矩尺,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2) 同本義 [carpenter’s square]
求榘鑊之所同。——《離騷》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孟子·離婁上》
(3) 又如:矩墨(曲尺及繩墨。比喻準則、規矩);矩周規值(形容如規之相周,矩之相襲);矩度(泛指計量長度和角度的用具);矩繩(曲尺與墨繩。比喻規矩法則)
(4) 法度 [rule]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5) 又如:矩法(規矩法則);矩則(規章法則);矩設(按規矩設置);矩誨(以規矩法度教誨);矩鑊(規矩法度)
(6) 力和力臂的乘積 [moment]。如:力矩
(7) 方形 [square]
榘,方也。——《廣雅》
員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爲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周髀算經》
(8) 又如:矩形;矩坐(圍成方形而坐);矩步(比喻行動謹慎,舉步皆合於法度)
(9) 指秋季 [summer]。如:矩殺(謂秋季萬物凋落)
(10) 另見 ju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 矩 ju
——見“規矩”( guīju)
矩 國語辭典
畫方形或直角的器具。即曲尺。《荀子·不苟》:「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唐·楊倞·注:「矩,正方之器也。」唐·白居易〈同微之贈別郭虛舟鍊師五十韻〉:「泥壇方合矩,鑄鼎圓中規。」
方形。《六韜·卷四·虎韜·軍用》:「天浮鐵螳螂,矩內圓外,徑四尺以上。」《呂氏春秋·季冬紀·序意》:「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
法則、常規。如:「循規蹈矩」。《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廣韻】俱雨切【集韻】【韻會】果羽切,𠀤音踽。正方之則也。【爾雅·釋詁】常也。【疏】度方有常也。【玉篇】圓曰規,方曰矩。【禮·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前漢·律歷志】矩者,所以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管子·輕重已篇】心生規,規生矩,矩生方。
又【爾雅·釋詁】法也。【論語】不踰矩。【前漢·敘傳】濞之受吳,疆土踰矩。【註】矩,法制也。
又【增韻】儀也,廉隅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隂陽。【註】矩,謂刻識之也。
又【揚子·太𤣥經】天道成規,地道成矩,規動周營,矩靜安物。【陸倕石闕銘】製模下矩。【註】地也。
又【周𩩙算經】智出於句,句出於矩。【註】矩,謂之表,表不移亦爲句,爲句將正,故曰句出於矩焉。
又規矩,戎名。【汲冢周書】規矩以麟者,獸也。
又通作萭。【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輪,可規可萭。
又通作句。【莊子·田子方】履句屨者知地形。 【說文】本作巨,从工,象手持之形。重文作榘,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六書正譌】巨从工,中象方形,亦會意。
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𢀓,古文巨。其呂切文四 重三
(巨)規巨也。周髀筭經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爲句廣三。股脩四。徑隅五。旣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㒳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湥。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爲圓。合矩以爲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爲典。以方出圓。按規矩二字猶言法度。古不分別。規圜矩方者、圜出於方。圜方皆出於矩也。夫部曰。規、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規。考工記。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注。矩謂刻識之也。凡識其廣長曰矩。故凡有所刻識皆謂之矩。从工。象手持之。謂也。其吕切。五部。按後人分別巨、大也。矩、法也、常也。與說文字異。其吕切、唐韵也。廣韵作矩、榘。入九麌。俱雨切。又云。說文又其吕切。此出說文音隱。
(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矢部曰。有所長短。以矢爲正。按今字作矩省木。
(
𢀓)古文巨。此爲象手持之。小篆變之。取整齊耳。大學。絜矩之道。注云。矩或作巨。此古文之遺也。
矩 字源字形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