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獼猴 [macaque]
衆狙皆怒。——《莊子·齊物論》
(2) 又如:狙獪(猿猴一類的野獸);狙杙(系猴的木樁;謂猴椽木);狙猿(猿猴)
詞性變化
〈動〉
(1) 窺伺;伏伺 [watch for]
從狙而好小察。——《管子·七臣七主》
(2) 又如:狙刺(伏伺行刺);狙狙(伺察的樣子);狙候(伏伺;覬覦);狙覷(窺視);狙縛(伺伏擒縛)
〈形〉
狡猾 [sly]。如:狙猾(像猴子一樣的狡猾);狙譎(狡詐);狙繪(狡猾奸詐);狙狂(狡黠狂妄)
常用詞組
狙 國語辭典
獼猴屬動物的泛稱。體色灰或褐色,臉及臀部呈紅或粉紅色。雄獼猴的牙齒長而尖銳,是主要武器。生活在樹上與地上。以果實、穀物、昆蟲及蔬菜為食。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下·釋獸》:「狙,獼猴也。」
狡猾、奸詐。如:「狙詐」。唐·柳宗元〈罵尸蟲文〉:「縱其狙詭,延其變詐。」《聊齋志異·卷一○·席方平》:「且飛揚其狙獪之奸,更不嫌乎鬼瘦。」
伺機、窺伺。《管子·七臣七主》:「從狙而好小察。」《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
【唐韻】親去切【集韻】【韻會】【正韻】七慮切,𠀤音覻。【說文】玃屬。从犬,且聲。【戰國策】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註】狙,玃屬而狡黠,言兵家如之而可喜。
又【管子·七臣七主篇】從狙而好小察。【註】狙,伺也,謂旣任臣有所爲,必從而伺之。【史記·留侯世家】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註】服虔曰:狙,伺𠋫也。七預反。應劭云:狙,伺也。一云伏伺也。狙之伺物,必伏而
𠋫之,故今云狙
𠋫是也。
又【說文】一曰狙,犬也。暫齧人者。一曰犬不齧人也。
又【集韻】莊助切,音詛。猿類。【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
又【徐無鬼】吳王浮于江,登于狙之山,衆狙見之,恂然棄而走。
又【廣韻】【韻會】七余切【集韻】千余切,𠀤音疽。【廣韻】猿也。【集韻】猨屬。
又【前漢·諸侯王表】騁狙詐之兵。【註】應劭曰:狙,伺也。音若蛆。師古:音千絮反。
又【山海經】倚帝之山有獸,如鼣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註】狙如鼠,耳銳喙。
又【集韻】【正韻】𠀤子余切,音苴。猿屬。
又【山海經】北號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而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註】郭璞曰:猲狙,音葛苴。◎按韻書引山海經,皆作獦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