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瀼
- 露濃貌。多疊用。《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 〔瀼瀼〕波浪開合貌。《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
● 瀼
- 水流貌。《集韻•蕩韻》:「瀼,水流皃。」
● 瀼
- 澗水橫通山谷入江河。宋陸游《入蜀記》卷六:「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
- 水名。瀼水分西瀼、東瀼;西瀼,又稱大瀼。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境。唐杜甫《晚登瀼上堂》:「故躋瀼岸高,頗免崖石擁。」
- 古州名。治臨江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西南)。
● 瀼
- 水淤;漚漬。《集韻•養韻》:「瀼,水淤也。」
英語 river in Henan province; flowing
德語 frisch, taufeucht
法語 couvert de rosée
【漢典】
瀼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形
(1) 露很大的樣子 [heavily bedewed]
恨程途渺茫,更風波零瀼,我這裏千迴百轉自彷徨。——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
(2) 另見 ràng
常用詞組
【漢典】
瀼 國語辭典
-
參見「[[瀼瀼]]」條。
名
-
山間的溪流通到江裡去的,蜀人多稱為「瀼」。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瀼,夔州澗水橫通山谷間,市人謂之瀼,居人分其左右謂瀼東、瀼西」。
【漢典】
【唐韻】汝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𠀤音穰。露濃貌。【詩·小雅】零露瀼瀼。通作
𩆶。
又【集韻】奴當切,音囊。義同。
又【集韻】汝兩切,音壤。水淤也。【前漢·溝恤志】杜欽曰:來春必羨溢,有塡淤反瀼之害。或从土作𤅑。
又【集韻】【韻會】乃朗切【正韻】乃黨切,𠀤音曩。水流貌。【木華·海賦】涓流泱瀼。
又水名。【寰宇記】夔州大昌縣西有千頃池,水分三道,一道南流,爲奉節縣西瀼水。
又溪名。【廣輿記】唐元結僦居瑞昌之瀼溪上。
又【集韻】思將切,音襄。水貌。通作蘘。
又人㨾切,音讓。義同。
又【木華·海賦】瀼瀼溼溼。【註】瀼瀼,水光開合之貌。音傷。○按字書𠀤無傷音。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