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濯
zhuó ㄓㄨㄛˊ㊀《廣韻》直角切,入覺澄。又直教切。藥部。㊆《集韻》仕角切,入覺崇。
- 洗滌。《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
- 清洗;祛除。《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徵也。」
- 大;盛大。《詩•大雅•常武》:「緜緜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 洗沐後的髒水。《禮記•喪大記》:「渜濯弃于坎。」
- 通「祧」。遠祖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濯,叚借為祧。」
- 姓。《廣韻•覺韻》:「濯,姓。《風俗通》云,濯輯之後。」
- 〔濯濯)①明淨貌。《詩•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膚濯濯。」②光明貌。《詩•商頌•殷武》:「赫赫厥聲,濯濯厥靈。」③肥澤貌。《詩•大雅•靈臺》:「麀鹿濯濯,白鳥翯翯。」④光禿貌。《篇海類编•地理類•水部》:「濯濯,山秃皃。」
● 濯
- 通「櫂」。船槳。《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西馳宣曲,濯鷁生首。」
● 濯
- 水貌。《集韻•藥韻》:「濯,水皃。」
英語 wash out, rinse; cleanse
德語 ausspülen, wässern ,reinigen ,Zhuo (Eig, Fam)
法語 laver,nu,brillant
濯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水,翟( dí)聲。本義:洗)
(2) 同本義 [wash]
濯,灑也。——《廣雅》
視壺濯及豆籩。——《儀禮·特牲禮》。注:「溉也。」
王乃淳濯饗醴。——《國語·周語》。注:「洗也。」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楚辭·漁父》
可以濯罍。——《詩·大雅·泂酌》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韓愈《石鼓歌》
濯清蓮而不妖。(清蓮,清淨的水。妖:妖豔,妖媚。)——宋· 周敦頤《愛蓮說》
又如:濯纓(洗滌帽帶。指避世隱居或清高自守);濯磨(洗滌磨鍊,以求上進);濯足(本謂洗去腳污。後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濯沐(洗滌)
(3) 滌除罪惡 [purify]
今上位者,灑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徵也。——《左傳》
(4) 淋;澆 [sprinkle]
大雨之中,城上軍士都濯得眼不能開,頭不能仰。——《蕩冠志》
(5) 通「擢」。拔引[pull;extract]
以濯船爲黃頭郎。——《漢書·鄧通傳》
濯鷁牛首。——司馬相如《上林賦》
詞性變化
形
(1) 光明的樣子 [clear]
鉤膺濯濯。——《詩·大雅·崧高》
又如:濯秀(明淨秀麗)
(2) 盛大 [grand]
王公伊濯。——《詩·大雅·文王有聲》
頌聲靈,赫而濯。——《清史稿》
常用詞組
濯 國語辭典
-
洗滌、清洗。《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參見「[[濯濯]]」條。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濁。【說文】
𤃬也。【詩·大雅】可以濯罍。【傳】濯,滌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註】濯,漑也。
又洗心亦曰洒濯。【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詩·大雅】王公伊濯。
又光明也。【詩·大雅】鉤膺濯濯。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詩·大雅】麀鹿濯濯。
又山無草木之貌。【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又飮也。【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又湖名。【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又同櫂。【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註】濯,與櫂同。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濯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uo˧˥; tʂɑu˥˧ 唐代读音 *djhak日语读音 ARAU韩语罗马 THAK现代韩语 탁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cok8 [客英字典] cok7 [宝安腔] cok8 [梅县腔] cok7 [海陆腔] cok8 [客语拼音字汇] cog6 vog5粤语 zok6潮州话 之汪8(浊) 多安8(达),zuag8 dag8(tsûak tâk)
近代音 照母 蕭豪韻 入聲作平聲 濁小空;照母 歌戈韻 入聲作平聲 濁小空;中古音 澄母 覺韻 入聲 濁小韻 直角切 二等 開口;澄母 效韻 去聲 棹小韻 直敎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沃部 ;王力系统:定母 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