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 基本解釋
暈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暈
〈動〉
(1) 昏倒 [fall in a faint;pass out]
魏老兒上了一夾棍, 賈魏氏上了一拶子,兩個人都暈絕過去。——《老殘遊記》
又如:暈絕(昏厥);頭暈(頭腦昏亂);暈昏(昏迷);暈迷(昏眩)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 暈
〈名〉
(1) (形聲。从日,軍聲。本義:日月周圍形成光圈)
(2) 同本義 [halo]
(3) 日月周圍的光圈
暈,日月氣也。——《說文新附》
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釋名》
暈適背穴。——《漢書·天文志》
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史記》
又如:月暈(月亮有光環);暈珥(暈和珥。泛指日、月旁的光暈);暈蝕(日月之暈與食)
(4) 環形花紋或波紋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宋· 蘇軾《答李端叔書》
又如:暈光(彩虹的光彩)
(5) 光影或色彩四周模糊部分。如:暈狀(形容四周光影、色澤模糊的情狀);暈圈(發光體周圍的模糊光圈)
(6) 光環 [areola]。圍繞於乳頭周圍的有色環(乳暈),或圍繞於水皰或膿皰周圍的有色的環
常用詞組
暈 國語辭典
-
昏迷。如:「暈倒」、「暈厥」。
-
因外在環境而產生一種昏亂的感覺。如:「暈機」、「暈車」。
-
昏亂的。如:「頭暈眼花」。
-
傷口沒破皮而出現的紫紅色印子。如:「血暈」。《福惠全書·卷一四·刑名部·檢驗》:「若傷處痕色不明,必剔開腐肉驗骨上,自有血暈血陰等傷痕。」
-
太陽及月亮周圍的光環。《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六:「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迴。」
-
光影、色澤四周模糊的部分。唐·韓愈〈宿龍宮灘〉詩:「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宋·蘇軾〈墨花〉詩:「花心超墨暈,春色散毫端。」
-
面頰所泛生的輪狀紅色。如:「酒暈」。
-
擴散。如:「暈開」。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四三齣》:「血暈幾重圍,孤城怎生料!」
暈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yn˥˧; jyn˥ 唐代读音 ngiuən日语读音 KASA BOKASHI MEMAI韩语罗马 HWUN WUN现代韩语 운 훈越南语 vừng
客家话 [梅县腔] jun5 [海陆腔] fun2 hin2 run6 fun3 [客英字典] jun5 [宝安腔] fun2 [客语拼音字汇] fun2 vin2 [台湾四县腔] fun2 hin2 jun5 fun3 [东莞腔] jun2 [沙头角腔] fun2粤语 wan4 wan6
近代音 影母 真文韻 去聲 醖小空;中古音 喻云母 問韻 去聲 運小韻 王問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痕部 ;王力系统:匣母 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