斁 詳細解釋
斁 國語辭典
動
厭倦、討厭。《詩經·魯頌·泮水》:「戎車孔博,徒御無斁。」晉·傅玄〈桑椹賦〉:「嘉味殊滋,食之無斁。」
動
敗壞。《漢書·卷八三·薛宣傳》:「得其人則萬姓欣喜,百僚說服;不得其人則大職墮斁,王功不興。」唐·李華〈弔古戰場文〉:「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
© 漢典
【唐韻】【廣韻】羊益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亦。【說文】解也,厭也。【書·太甲】朕承王之休無斁。【傳】我承王之美無厭。【詩·周南】服之無斁。【箋】乃能整治之,無厭倦。
又【說文】一曰終也。
又【小爾雅】明也。
又【廣韻】當故切【集韻】【正韻】都故切,𠀤音妒。同殬。敗也。【書·洪範】彞倫攸斁。【傳】斁,敗也。【釋文】多路反。【說文】引洪範作殬。【詩·大雅】耗斁下土。【箋】斁,敗也。【釋文】《說文》字林皆作殬。
又【前漢·薛宣傳】不得其人,則大職墮斁。【註】斁,丁固反。壞也。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塗也。周書,斁丹雘。◎按今書梓材,惟其塗塈茨,又惟其塗丹雘。疏於二文皆言斁卽古塗字。則塗本有作斁者,而《說文》引書作𢾅。書古文訓亦作
𢾅。蓋
𢾅譌爲斁也。
又【集韻】徒故切,音度。義同。
又【韻補】叶弋灼切。【枚乗·七發】誠不必悔,決絕以諾。高歌𨻰唱,萬歲無斁。
© 漢典
斁 字源字形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