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 提
- 垂手拿着有環、柄或繩套的東西:~壺。~燈。~籃。~包。~盒。~綱挈領。
- 引領(向上或向前等):~心吊膽。~升。~挈。~攜。
- 說起,舉出:~起。~出。~醒。~倡。~議。~名。~案。~要。
- 將犯人從關押之處帶出來:~審。~犯人。
- 率領,調遣:~兵。
- 取出:~取。~貨。
- 漢字筆形之一,即挑。
- 舀取油、酒等液體的一種用具:油~。酒~。
- 古代鼓名:“師帥執~”。
- 姓。
其它字義
● 提
◎ 〔~防〕小心防備。
其它字義
● 提
◎ 投擲:“荊軻廢,乃引其匕首~秦王”。
英語 hold in hand; lift in hand
德語 tragen, aufheben, befördern, zuführen, übertragen, fördern (V)
法語 porter qch à la main,lever,hausser,avancer,poser une question,mentionner
提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1) ——用於“提防”( dīfang)、“提溜”( dīliu)等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動〉
(1) (形聲。從手,是聲。本義:懸持;懸空拎着物品)
(2) 同本義 [carry in one's hand with the arm down]
提,挈也。——《說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詩·大雅·抑》
提刀而立。——《莊子·養生主》
一賊提刀。——明· 魏禧《大鐵錐傳》
椊下提毆之。——明· 高啓《書博雞者事》
提竹筒絲籠。——《聊齋志異·促織》
(3) 又如:提壺,提桶;提開水;提擄(拎,拿);提舉(提而舉之)
(4) 引申爲帶領;統領。古代如提督、提舉、提點、提刑、提學、提法諸官名,皆取此義 [lead]
今又提一旅孤軍。——宋· 岳飛《五嶽祠盟記》
(5) 又如:提軍(率領軍隊);提動(調動);提兵(率領軍隊)
(6) 緊緊拿着;執持 [hold]
以是與天子提衡,爭秩於諸侯。——《管子·輕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筆(握筆。指寫文章);提刀(持刀)
(8) 說起,提及 [mention]
三樁兒誓願明提遍。——關漢卿《竇娥冤》
(9) 又如:提穢(話語不乾淨;指責);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說起)
(10) 指出;舉出 [indicate]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唐· 韓愈《進學解》
(11) 提拔;提升 [promote]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齡《晉書》。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獎(提拔獎勵)
(13) 攜帶[carry;take along]
提一匕首。——《戰國策·燕策》
奉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託之。——《墨子·兼愛下》
(14) 擲[throw;cast]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吳太子,殺之。——《漢書·吳王濞傳》。 師古曰:“提,擲也。”
拔劍四面提出。——《漢書·王莽傳下》
宛市百姓共提擊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15) 請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ask;suggest]。
(16) 如:提問題;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見
(17) 提醒 [remind]。
(18) 如:提撕點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點(提醒指點);提省(提醒)
(19) 扶持 [support]。
(20) 如:提掇(提攜。幫助,照顧);提援(營救;解脫);提掖(挾住兩腋將人拎起)
(21) 傳訊,指提取犯人 [summon for trial or interrogation]。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問(傳訊審問);提解(押送犯人或財物)
詞性變化
〈名〉
(1) 一種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長的把兒,往往按舀液體的斤兩製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dipper]。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樑。籃、壺等的提手 [handle]。
(4) 如:提爐(有提樑的香爐)
(5) 姓
〈量〉
(1) 用於提着的物體,其重量沒有確數。
(2) 如:一提金;一提銀
常用詞組
提 國語辭典
用手懸空拿著。如:「提燈」、「提水桶」、「提筆寫作」。
從下往上移。如:「提升」、「提高」。
把預定時間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領取。如:「提貨」、「提款」。
舉出、揭示。如:「提名」、「提議」、「提要」、「提意見」。
振作。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腦」。
說、談。如:「提到」、「提及」、「舊事重提」、「這事不提也罷!」
警覺。《紅樓夢·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兒。」
舀酒、油等的長柄器具。如:「酒提」、「油提」。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提彌明,清代有提橋。
參見「[[朱提]]」條。
投擲。《戰國策·燕策三》:「(荊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參見「提防」、「提溜」等條。
【唐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𠀤音題。【說文】挈也。【詩·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禮·曲禮】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疏】屈臂當帶,而提挈其物。
又舉也。【周禮·夏官·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前漢·𠛬法志】一同百里,提封萬井。【註】提封者,大舉其封疆也。
又鼓名。【周禮·夏官·大司馬】師帥執提。【註】馬上鼓,有曲木提持鼓立馬髦上者,故謂之提。
又攝提,星名。【史記·天官書】大角兩傍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註】攝提之爲言提攜也。提斗攜角,以接於下也。
又挾提,箸名。【禮·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註】今人或謂箸爲梜提。
又提提,安諦也。與媞同。【詩·魏風】好人提提。【疏】行步安舒而審諦也。
又菩提,梵語。猶華言正道也。
又浮屠所居曰招提。梵言拓鬬提奢,華言四方生物也。後魏創立伽藍,爲拓提境。俗譌拓爲招。【杜甫詩】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又偏提,酌酒壷也。【拾遺記】唐元和閒謂之注子,後仇士良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繫,名曰偏提。
又【集韻】市之切【正韻】辰之切,𠀤音時。朱提,縣名。【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註】朱提縣屬犍爲,出善銀。北方人名
𠤎曰提。
又【唐韻】是支切【集韻】【韻會】常支切,𠀤音匙。鳥羣聚貌。【詩·小雅】弁彼鸒斯,歸飛提提。【集韻】或作
𦑡。
又【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典禮切,𠀤音底。絕也。【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註】刲離之不絕中央少者,使易絕以祭耳。
又擲也。【戰國策】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荆軻。【史記·絳侯世家】太后以冒絮提文帝。【索隱】服虔提音弟。蕭該音底。蕭音爲得。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大計切,音第。見上史記註。
又【漢書·音義】同。
提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i˧˥; ti˥; ti˨˩˦ 唐代读音 dhei zhiɛ日语读音 SAGERU韩语罗马 CEY SI现代韩语 제越南语 đề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腔] ti2 [沙头角腔] ti2粤语 dai2 tai4潮州话 ti5
近代音 透母 齊微韻 平聲陽 啼小空;中古音 禪母 支韻 平聲 提小韻 是支切 三等 開口;定母 齊韻 平聲 嗁小韻 杜奚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齊部 ;定母 齊部 ;王力系统:禪母 支部 ;定母 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