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未收錄“对”字頭,请參考“對”字。)
【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𠀤音碓。【說文】應無方也。本作
𡭊。【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
又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
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
又對簿。【史記·李將軍傳】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又敵也。【吳陸遜曰】劉備今在境界,此疆對也。
又凡物𠀤峙曰對。【杜甫·萬丈潭詩】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
【漢典】
对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對」。
甲骨文 | 金文 | 說文 | 楷書 | 楷書 |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漢典】
小學古詩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初中古詩詞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魏学洢 《核舟记》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明·张岱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