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未收錄「学」字頭,请參考「學」字。)
【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𠀤音鷽。【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爲言效也。【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又學校,庠序總名。【禮·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又姓。見【姓苑】。
又叶許旣切,音戲。【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叶下司,司音細。
又叶後敎切,音效。【傅毅·廸志詩】訓我嘉務,惠我博學。叶上誥。 【正字通】與斆別。○按《書·說命》惟斆學半。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爲一,非。今斆音效,而學校字但作學,互詳攴部斆字註。
【漢典】
(說文解字未收錄「学」字頭,请參考「斆」字:)
《說文解字》
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胡覺切文二 重二(重三)
《說文解字注》
(斆)覺悟也。斆、覺曡韵。學記曰: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謂覺悟也。記又曰:敎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敎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按兌命,上學字謂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學半。敎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者也。枚頤僞尚書説命上字作斆,下字作學,乃已下同玉篇之分别矣。从教冂。會意。冂、逗。尙矇也。冂下曰:覆也。尚童矇,故敎而覺之。此説從冂之意,詳古之製字。作斆從敎,主於覺人。秦以來去攵作學,主於自覺。學記之文,學敎分列,已與兌命統名爲學者殊矣。
𦥑聲。胡覺切。三部。後人分別斆胡孝反。學胡覺反。
(學)篆文斆省。此爲篆文,則斆古文也。亦丄部之例。
【漢典】
学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學」。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 楷書 |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漢典】
小學古詩詞
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节选)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胡令能 《小儿垂钓》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村居》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先秦·《孟子·告子》 《学弈》
初中古詩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