奰 國語辭典
形
-
壯大。《玉篇·大部》:「奰,壯也。」《淮南子·墬形》:「食木者多力而奰。」
動
-
怨怒。《詩經·大雅·蕩》:「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漢·毛亨·傳:「不醉而怒曰奰。」唐·元結〈二風詩·亂風詩·至惑〉:「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
逼迫。南朝陳·無名氏〈代陳司空答貞陽侯書〉:「賊臣侯景,內奰中國,掘剪公室,鞭撻寓縣。」
© 漢典
『說文解字』
壯大也。从三亣三目。二目爲𥆞,三目爲
𡚤,益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詩》曰:“不醉而怒謂之
𡚤。”平祕切文八
『說文解字注』
(
𡚤)壯大也。从三大三目。會意。二目爲
𡚇。
𡚇,各本作
𥆞。誤,今正。三目爲
𡚤,益大也。說會意之恉。張衡、左思賦皆用奰㞒字,而譌作贔屓,俗書之不正如此。㞒見尸部,臥息也。許器反。一曰迫也。別一義。讀若易虙羲氏。今易
𣪠辭作包犠氏,孟氏、京氏作伏戲,許作虙義,鄭大十注、應氏風俗通同。虙,古音讀如密,奰古音同。今音平祕切。詩曰:不醉而怒謂之奰。大雅蕩曰:內奰于中國。毛傳曰:不醉而怒謂之奰。於壯義、迫義皆近。不言詩傳曰者,猶書曰仁覆閔下則偁旻天,不言書傳。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易曰井者法也。不言易說也。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