儇 基本解釋
● 儇
- 輕捷;靈巧。《詩•齊風•還》:「子之還兮,揖我謂我儇兮。」
- 輕佻;巧佞。《楚辭•九章•惜誦》:「忘儇媚以背衆兮,待明君其知之。」
- 輕薄;聰明。《荀子•非相》:「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
- 舞貌。《集韻•健韻》:「儇,舞兒。」
- 環繞。《荀子•禮論》:「設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
- 指環狀物。《墨子•經上》:「儇,俱柢。」
- 通「還」。積。《荀子•榮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
● 儇
- 古國名。宋羅泌《路史•國名記甲》:「黄帝之宗有儇國。」
- 姓。《集韻•㒨韻》:「儇,姓也,黄帝之後。」
英語 clever, nimble
德語 ausgeklügelt, erfindungsreich
法語 malin,ingénieux,frivole
【漢典】
儇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人,ň聲。本義:輕薄;小聰明)
(2) 同本義 [frivolous]
儇,慧也。——《說文》
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荀子·非相》
又如:儇子(輕薄刁巧的男子);儇好
輕佻媚好
(3) ;儇才(聰慧敏捷的人才)
(4) 敏捷,便捷 [quick]
揖我謂我儇兮。——《詩·齊風·還》
又如:儇利(敏捷靈巧);儇佻(疾速);儇淺(輕巧淺薄)
(5) 奸,佞 [evil]
忘儇媚以背衆兮,待明君其知之。——《楚辭·九章·惜誦》
又如:儇詐(奸詐);儇媚(巧佞諂媚的行爲)
詞性變化
動
(1) 漸漸積成 [accumulate]
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荀子·榮辱》
(2) 以巾覆蓋死者面目,又叫「儇目」 [cover with scarf]
【漢典】
儇 國語辭典
形
-
慧黠而輕薄。如:「儇薄」。《楚辭·屈原·九章·惜誦》:「忘儇媚以背眾兮,待明君其知之。」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