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俚
- 聊賴,依托。 《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非能勇也,其畫無俚之至耳。」
- 粗俗,鄙俗。 《漢書·司馬遷傳贊》:「辨而不華,質而不俚。」
- 民間通俗歌謠。引申為民間的、通俗的。 唐·孟浩然《和張明府登鹿門山》:「謬承巴俚和,非敢應同聲。」
- 古代南方族名。指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之一,東漢至隋唐常見於史籍,主要分布於今廣東西南沿海及廣西東南等地,後與壯人融合;一說發展為今黎族。 《北史·裴佗傳附裴矩》:「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
- 吳方言人稱代詞。相當於「他」或「她」,用於指第三人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一回:「伯芬道:『師母何曾收俚格呈子?』」
- 指埋藏之意。 《墨子·備穴》:「殺,俚兩罌,深平城。」
● 俚
- 指勤勞。 《集韻·志韻》:「俚,勤也。」
英語 rustic, vulgar, unpolished; mean
德語 bäuerlich, ländlich (Adj),vulgär, grob, unkultiviert
法語 rustique,secours
【漢典】
俚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人,裏聲。本義:聊賴)
(2) 同本義,賴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sth.to live for]
俚,聊也。——《說文》。按,聊者,賴也。
夫婢妾賤人,感概而自殺,非能勇也,其畫無俚之至耳。——《漢書·李布欒布田叔傳》
(3)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 [Li nationality]。東漢至隋唐屢見於史籍,常與僚並稱,主要分佈在今廣東西南沿海及廣西東南等地。少數移入桂西
詞性變化
形
(1) 民間 [folk]。
如:俚歌(民間的通俗歌謠);俚諺(民間流傳通俗而富有意義的民間諺語);俚言(方言俗語);俚婦(民間婦女);俚諺(民間諺語)
(2) 粗俗 [rustic;vulgar]
非鄙俚之言所能具。——左思《魏都賦》
又如:俚室(貧賤之家);俚人(粗俗之人);俚率(粗俗直率);俚淺(粗俗淺陋)
(3) [代,方]∶他 [he]
俚是金大少格朋友呀。—— 清· 蘧園《負曝閒談》
又如:俚乃(他);俚哚(他們)
常用詞組
【漢典】
俚 國語辭典
形
-
鄙俗。《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贊曰》:「辨而不華,質而不俚。」《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聞。」
-
通俗的、民間流行的。如:「俚語」、「俚歌」。
動
-
依託、聊賴。《漢書·卷三七·季布等傳·贊曰》:「夫婢妾賤人,感概而自殺,非能勇也,其畫無俚之至耳。」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此為其計畫無所聊賴,至於自殺耳。」
名
-
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廣東省西南沿海及廣西省東南等地。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