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bí

ㄅㄧˊ

部首 鼻

部外 0

總筆畫 14

𢋛 𢍂 𦤓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9F3B

上中下結構

3251112512113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thlj

huwml

nlan

26221

拼音 bí

注音 ㄅㄧˊ

部首 鼻 部外 0總筆劃 14

基本區 9F3B筆順 32511125121132

常 通 標

鼻 基本解釋

● 鼻

bí ㄅㄧˊ《廣韻》毗至切,去至並。脂部。


  1. 人和動物呼吸兼嗅覺的器官。《荀子•榮辱》:「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
  2. 器物的隆起或突出部分。1.印紐。《周禮•考工記•玉人》:「駔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 2.鞋(靴)面前端向上弓起處。《抱朴子•外篇•博喻》:「壺耳不能理音,屩鼻不能識氣。」 3.花或瓜果的柄或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瓜兩鼻兩蔕,食之殺人。」
  3. 器物上帶孔的部分。北周庾信《七夕賦》:「縷條緊而貫矩,針鼻細而穿空。」
  4. 壺嘴;勺的口部。《禮記•少儀》:「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尊壺者面其鼻。」
  5. 穿獸鼻。《文選•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6. 創始;開端。《漢書•揚雄傳》:「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于汾隅。」
  7. 小;少。《福建通志•方言》:「物之至小者曰鼻,少亦曰鼻。」
  8. 方言。稱奴隸。清翟灝《通俗編•稱謂》:「《余氏辨林》:『吴俗諱奴為鼻。』」
  9. 古邑名。即「有庫」。唐柳宗元《天對》:「昆庸致愛,邑鼻以賦富。」
  10. 姓。《姓觸•寘韻》:「鼻,《路史》云:舜弟之後。《千家姓》云:象郡族。」

英語 nose; first; KangXi radical 209

德語 Nase (S)

法語 nez

【漢典】

鼻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鼻 bí

名

(1) (形聲字。從自,畀( bì)聲,「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後,另造了「鼻」字。本義:鼻子)

(2) 同本義。呼吸兼嗅覺的器官 [nose]

鼻,引气自畀也。——《說文》

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老子》

鼻出入氣高而有竅,又,鼻者,肺之使。——《白虎通》

膚滅鼻。——《易·噬》。虞注:「艮爲鼻。」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榮辱》

又如:鼻哂(即嗤之以鼻。輕視、嘲笑的表情);鼻飲(用鼻飲水);鼻準(鼻子的尖端)。又指某些器物上的隆起或孔狀部分。如:印鼻;針鼻兒;門鼻兒;鞍鼻

(3) 初始,發端 [originate;earliest]

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樑益之間謂鼻爲初,或謂之祖。——《方言十三》

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 汾隅。——《漢書·揚雄傳》

常用詞組


鼻翅兒鼻瘡鼻笛鼻竇鼻竇炎鼻兒鼻高鼻觀鼻環鼻尖鼻鏡鼻疽鼻孔鼻樑鼻腔鼻青臉腫鼻塞鼻飼鼻蹋嘴歪鼻涕鼻息鼻息肉鼻菸鼻咽癌鼻菸壺鼻炎鼻翼鼻音鼻元音鼻韻母鼻中隔鼻子鼻子眼兒鼻祖
【漢典】

鼻 國語辭典

鼻ㄅㄧˊbí
名
  1. 動物的呼吸器官之一,主司嗅覺。

  2. 器物上隆起或突出供把握的部分。如:「門鼻」、「印鼻」。

  3. 針孔。北周·庾信〈七夕賦〉:「縷條緊而貫矩,針鼻細而穿空。」

  4. 地理學上指陸地突出海面的尖端部分。如:「鵝鑾鼻」。也稱為「岬」。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1. 開始的。如:「鼻祖」。

【漢典】
【亥集下】【鼻】 鼻·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0

鼻 《康熙字典》

【亥集下】【鼻】 鼻·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0

〔古文〕自【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紕。【說文】鼻,引气自畀也。【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管子·水地篇】𦜉發爲鼻。【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又炊鼻,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杜註】炊鼻,魯地。

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師古註】有鼻在零陵。【孟子】作有庳。

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

又【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註】相習以鼻飮也。

又反鼻,蝮蛇別名。

又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李時珍曰】卽豨薟。

又【內典】阿鼻,此曰無閒。 从自从畀。俗从白,非。

 

【漢典】
【卷四】【鼻】

鼻 《說文解字》

【卷四】【鼻】
《說文解字》

引气自𢌿也。从自𢌿。凡鼻之屬皆从鼻。父二切

《說文解字注》

(鼻)所㠯引气自畀也。所以二字今補。口下曰所以言食也,舌下曰所以言别味也是其例。老子注曰:天食有以五氣,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白虎通引元命苞曰:鼻者肺之使。按鼻一呼一吸相乗除,而引氣於無竆。自,讀如今人言自家之自。自本訓鼻,引伸爲自家。从自畀。以義爲形也。父二切。十五部。凡鼻之屬皆从鼻。

【漢典】

鼻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i˧˥ 唐代读音 bhì日语读音 HANA韩语罗马 PI现代韩语 비

客家话 [海陆腔] pi6 [客英字典] pi5 [沙头角腔] pi5 [东莞腔] pi5 [客语拼音字汇] pi4 [台湾四县腔] pi5 [梅县腔] pi5 [宝安腔] pi3 [陆丰腔] pi6粤语 bei6

近代音 幫母 齊微韻 去聲作平聲 鼻小空;中古音 並母 至韻 去聲 鼻小韻 毗至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並母 屑部 ;王力系统:並母 質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鼻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鼻」 前2.19.1合1098「鼻」 郭.五.45「鼻」 說文‧鼻部「鼻」 睡.法83「鼻」
甲骨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𢋛
𢍂
𦤓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荸(bi2)
    2. 䵄(bi2)
    3. 㮰(bi2)
    4. 䨆(bi2)
    5. 嬶(bi2)
同部首
    1. 齈
    2. 䶑
    3. 鼽
    4. 齂
    5. 齆
    6. 鼿
    7. 齃
    8. 鼾
    9. 䶌
    10. 䶐
    11. 齄
    12. 䶍
同筆畫
    1. 䈃
    2. 褖
    3. 瞁
    4. 誥
    5. 赚
    6. 稬
    7. 蝀
    8. 髪
    9. 稨
    10. 㨽
    11. 皸
    12. 肈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