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lù

ㄌㄨˋ

部首 鹿

部外 0

總筆畫 11

廘 䴪 𢉖 𢊩 𪋵 鹿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9E7F

半包围结构

4135221153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njx|oxxv

ixp

tx

00212

拼音 lù

注音 ㄌㄨˋ

部首 鹿 部外 0總筆劃 11

統一碼 9E7F筆順 41352211535

常 通 標

鹿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鹿

lù ㄌㄨˋ

  1. 哺乳動物,四肢細長,尾短。雄鹿頭上有樹枝狀的角。毛多爲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梅花鹿、水鹿、白脣鹿、馬鹿等。
  2. 方形的糧倉:“市無赤米,而囷~空虛。”
  3. 粗,粗劣:~裘。~布。~牀。
  4. 姓。

英語 deer;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8

德語 Hirsch (S)​,Lu (Eig, Fam)​,Radikal Nr. 198 = Hirsch, Reh, Rotwild (S)

法語 cerf,daim,198e radical

© 漢典

鹿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鹿 lù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鹿的頭角四足之形。本義:鹿科動物的總稱。種類很多,通常雄鹿有角)

(2) 同本義 [deer]

鹿,山獸也。——《說文》

即鹿無虞。——《易·屯》

呦呦鹿鳴。——《詩·小雅·鹿鳴》

鹿中容八算。——《儀禮·鄉射禮記》

(3) 又如:鹿中(刻成鹿形的木器);鹿伏鶴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樣子)

(4) 比喻政權,爵位 [political power]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5) 又如:鹿臺(古臺名。故址在今河南湯陰朝歌鎮南,相傳爲殷紂王所造。武王伐紂,紂兵敗,登臺自焚而死)

(6) 方形糧倉 [granary;barn]

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國語·吳語》

(7) 通“麓”。山腳 [foot of a hill or mountain]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穀梁傳·僖公十四年》

(8) 通“簏”。竹箱 [bamboo vessel]

而囷鹿空虛。——《國語·吳語》

(9) 姓

詞性變化

◎ 鹿 lù

〈形〉

粗,陋 [coarse]。如:鹿布(粗布);鹿車(用人力推拉的窄小車子)

常用詞組


鹿角鹿盧劍鹿茸鹿死誰手鹿砦
© 漢典

鹿 國語辭典

鹿ㄌㄨˋlù
名
  1. 動物名。哺乳綱偶啼目鹿科。體型細長,腿長,褐色毛,性溫順,雄者有角。棲息於沙漠、凍原、沼澤和高山坡等地區。肉可食,皮可製革,角可供作裝飾品。

  2. 方形的糧倉。《國語·吳語》:「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三國吳·韋昭·注:「員曰囷,方曰鹿。」

  3. 比喻帝位、政權。《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唐·溫庭筠〈過五丈原〉詩:「下國臥龍空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4. 姓。如漢代有鹿旗。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漢典
【亥集下】【鹿】 鹿·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0

鹿 《康熙字典》

【亥集下】【鹿】 鹿·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盧谷切,音祿。【說文】獸也。【玉篇】麞屬。【爾雅·釋獸】鹿牡麚牧麀,其子麛,其跡速,絕有力𪊑。【埤雅】仙獸也。牡者有角。【字統】鹿性驚防,羣居分背而食,環角向外以備人物之害。【易·屯卦】卽鹿無虞,惟入于林中。【疏】卽鹿若無虞官,虛入林木中,必不得鹿。【詩·小雅】呦呦鹿鳴。

又鹿蜀,獸名。見【山海經】。

又鉅鹿,郡名。【前漢·地理志】鉅鹿,卽禹貢大陸。○按今屬順德府。

又獲鹿、束鹿,𠀤縣名。【唐書·地理志】隋鹿泉,唐攺獲鹿。隋鹿城,唐攺束鹿。

又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出于五鹿。【註】在今衞縣西北。

又山名。涿鹿在上谷。白鹿在荆州。鹿門舊名蘇嶺山,在襄陽。沙鹿在晉平陽元城縣東。

又鹿門,關名。【左傳·襄二十四年】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註】魯南城東門。

又臺名。【書·武成】散鹿臺之財。【薛瓚曰】在朝歌城。

又衡鹿,官名。【左傳·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又囷鹿。【吳語】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註】先儒以圓曰囷,方曰鹿。囷,聚也,亦散也。鹿善聚善散。故囷謂鹿。俗作簏。

又鹿車小車也。【風俗通】鹿車小,裁容一鹿。

又酒器。【魯相韓敕修孔廟禮器𥓓】有雷洗觴觚,爵鹿柤梪。

又縷鹿,婦人冠名。見【蔡邕·獨斷】。

又鹿豆。【爾雅·釋草】蔨,鹿𧆑,其實莥。【註】今鹿豆也。

又活鹿,鹿蹄,鹿腸,鹿首,鹿麻,𠀤草名。見【本草綱目】。

又與麓通。【詩·大雅】瞻彼旱麓,棒楛濟濟。【周語】作旱鹿。

又姓。【正字通】漢鹿旗,明鹿麟。

又五鹿,複姓。漢有五鹿充宗。

又鹿鹿,與錄錄通。【前漢·蕭曹傳贊】錄錄未有奇節。【註】錄錄,猶鹿鹿也。亦作碌碌。

又作陸陸。

又【荀子·成相篇】剄以獨鹿,棄之江。【註】獨鹿,與屬鏤同。

© 漢典
【卷十】【鹿】

鹿 《说文解字》

【卷十】【鹿】
『說文解字』

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屬皆从鹿。盧谷切

『說文解字注』

(鹿)鹿獸也。鹿字今補。三字句。韵會作山獸。象頭角四足之形。盧谷切。三部。鳥鹿足相比。从比。依韵會訂。說从比之意也。上言?象其足矣。此當有一曰二字。鳥鹿皆二足相距密。不同他獸相距寬。故鳥从匕、鹿从比。比、密也。古匕與比通用。故槩之曰从比。凡鹿之屬皆从鹿。

© 漢典

鹿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lu˥˧ 唐代读音 *luk日语读音 SHIKA KA韩语罗马 LOK现代韩语 녹 록越南语 lộc

客家话 [海陆腔] luk8 [客英字典] luk8 [沙头角腔] luk8 [陆丰腔] luk8 [台湾四县腔] luk8 [东莞腔] luk8 [客语拼音字汇] lug6 [宝安腔] luk8 [梅县腔] luk8粤语 luk6

近代音 來母 魚模韻 入聲作去聲 祿小空;中古音 來母 屋韻 入聲 禄小韻 盧谷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屋部 ;王力系统:來母 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鹿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鹿」 甲265合33368「鹿」 鹿方鼎商代晚期集成1110「鹿」 包2.179「鹿」 說文‧鹿部「鹿」 睡.日甲75背「鹿」
「鹿」 前4.48.4合10954「鹿」 鹿觚商代晚期集成6666
「鹿」 鐵230.4合20752「鹿」 貉子卣西周早期集成5409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廘
䴪
𢉖
𢊩
𪋵
鹿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轆(lu4)
    2. 潞(lu4)
    3. 侓(lu4)
    4. 㜙(lu4)
    5. 䴪(lu4)
    6. 䎼(lu4)
    7. 騄(lu4)
    8. 廘(lu4)
    9. 醁(lu4)
    10. 騼(lu4)
    11. 㛬(lu4)
    12. 菉(lu4)
同部首
    1. 䴧
    2. 䴟
    3. 麋
    4. 麏
    5. 䴣
    6. 麝
    7. 麂
    8. 麢
    9. 麌
    10. 䴥
    11. 麑
    12. 麠
同筆畫
    1. 珵
    2. 戛
    3. 𠗪
    4. 終
    5. 㤻
    6. 脨
    7. 梷
    8. 啸
    9. 紻
    10. 㴋
    11. 崚
    12. 梡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