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xí

ㄒㄧˊ

部首 阜

部外 14

總筆畫 17

濕 𨻋 𨻥 𨻸 𨻽 𨻿 㙷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96B0

左右結構

522511554554444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bjxo

nlavf

ykzu

76233

拼音 xí

注音 ㄒㄧˊ

部首 阜 部外 14總筆劃 16

基本區 96B0筆順 5225115545544444

標

隰 基本解釋

● 隰

xí ㄒㄧˊ


  1. 低溼的地方:「山有榛,~有苓」。
  2. 新開墾的田。

英語 low, damp land, marsh, swamp

德語 tief, nieder ,Neuland (S)​,Niederung (S)​,Sumpfland (S)​,Xi (Eig, Fam)

【漢典】

隰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隰 xí

名

(1) (形聲。阜:土山,與土地有關。本義:低溼之地)

(2) {同本義}[swamps]

隰,阪下溼也。——《說文》

下溼曰隰。——《爾雅·釋地》。李注:「謂土地窊下常阻洳,名爲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傳·昭公元年》

原隰底績。——《書·禹貢》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周禮·大司徒》

牧隰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溼。」

平原之隰。——《管子·形勢》。注:「下澤也。」

丘隰水潦。——《淮南子·時則》

山有榛,隰有苓。——《詩·邶風·簡兮》

南望原隰。——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隰草(低溼地方所生長的草);隰皋(水邊低窪,生長牧草的地方)

(4) 新開墾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詩·周頌·載芟》

【漢典】

隰 國語辭典

隰ㄒㄧˊxí
名
  1. 低溼的地方。《說文解字·阜部》:「隰,阪下濕也。」《書經·禹貢》:「原隰厎績,至于豬野。」南朝宋·謝惠連〈雪賦〉:「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

  2. 水邊。《左傳·桓公三年》:「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于汾隰。」

  3. 新開墾的土地。《詩經·周頌·載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漢·鄭玄·箋:「隰謂新發田也。」

  4.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隰朋。

【漢典】
【戌集中】【阜】 隰·康熙筆画:22 ·部外筆画:14

隰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 隰·康熙筆画:22 ·部外筆画:14

〔古文〕𨻿【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𨻸。【集韻】或作𨻽濕。

【漢典】
【卷十四】【𨸏】

隰 《說文解字》

【卷十四】【𨸏】
《說文解字》

阪下溼也。从𨸏㬎聲。似入切〖注〗𨻿,古文。

《說文解字注》

(隰)阪下溼也。釋丘曰。下溼曰隰。又曰。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葢上隰指平地言之。下隰指阪言之。阪形固高、而其四旁窊溼處亦謂之隰也。許用後說者、以其字从𨸏也。从𨸏。㬎聲。似入切。七部。

【漢典】

隰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ɕi˧˥ 日语读音 SAWA韩语罗马 SUP现代韩语 습越南语 thấp

客家话 [海陆腔] ship7 [台湾四县腔] sip7 [客英字典] ship7粤语 zaap6

近代音 中古音 邪母 緝韻 入聲 習小韻 似入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心母 合部 ;王力系统:邪母 緝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隰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𨻋」 上(1).孔.26「隰」 說文‧阜部「隰」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濕
𨻋
𨻥
𨻸
𨻽
𨻿
㙷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蒵(xi2)
    2. 雭(xi2)
    3. 鎴(xi2)
    4. 䀘(xi2)
    5. 謵(xi2)
    6. 䒁(xi2)
    7. 習(xi2)
    8. 椺(xi2)
    9. 蓆(xi2)
    10. 㳧(xi2)
    11. 喺(xi2)
    12. 䫣(xi2)
同部首
    1. 郻
    2. 䣞
    3. 险
    4. 阽
    5. 䦼
    6. 隴
    7. 鄯
    8. 陔
    9. 䧎
    10. 陯
    11. 䧑
    12. 邰
同筆畫
    1. 耪
    2. 橦
    3. 镗
    4. 凞
    5. 䞻
    6. 壋
    7. 䵡
    8. 䑾
    9. 𠆗
    10. 薋
    11. 鲯
    12. 頽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