铚 基本解釋
铚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銍
名
(1) 一種小鐮刀,古時用以割禾 [small sickle]
銍,獲禾短鐮也。——《說文》
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爲農。——《管子·輕重乙》
(2) 割下的禾穗 [the mowed ear of grain]
百里賦納銍,二百里納銍。——《書·禹貢》
(3) 古縣名 [Zhi county]。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南
詞性變化
◎ 銍
動
(1) 收穫,刈 [mow]
截穎謂之銍。——《小爾雅》
銍銍,斷禾穗也。——《釋名》
奄觀銍艾。——《詩·周頌·臣工》
(2) 又如:銍銍(割取稻穗的聲音);銍艾(收割。引申爲收穫);銍權(用武力懾服與用計謀控制對手)
【漢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铚」字頭,请參考「銍」字。)
【唐韻】【韻會】陟栗切,音窒。【說文】穫禾短鐮也。【釋名】銍,穫黍鐵也。【詩·周頌】奄觀銍艾。【傳】銍,穫也。【疏】銍器可以穫禾,故云穫也。
又【小爾雅】禾穗謂之穎,截穎謂之銍。【書·禹貢】二百里納銍。【傳】銍刈,謂禾穗也。【疏】禾穗用銍以刈,故以銍表禾穗也。
又【廣韻】古縣名。在譙。【前漢·勝傳】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註】五縣名。銍音竹乙反。【地理志】沛郡銍縣。
又通作䬹。【史記·秦本紀】百里奚曰:臣嘗游困於齊,而乞食䬹人。【徐廣曰】䬹,一作銍。
又【廣韻】之日切【集韻】職日切,音質。義同。 【集韻】或作。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