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zī

ㄗ

部首 金

部外 8

總筆畫 16

簡體 锱

鍿 锱 𨪲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9319

左右结构

341124315552512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qvlg

cvvw

pzki

82163

拼音 zī

注音 ㄗ

部首 金 部外 8總筆劃 16

統一碼 9319筆順 3411243155525121

錙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錙

zī ㄗˉ

     ◎ 見“錙”。

英語 8 oz; an ancient unit of weight

德語 Zi (Eig, Fam)

法語 poids antique,un huitième d'un taël

© 漢典

錙 國語辭典

錙ㄗzī
名
  1. 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六銖為一錙,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解字·金部》:「錙,六銖也。」《淮南子·說山》:「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漢·高誘·注:「六銖曰錙,八銖曰錘。」

© 漢典
【戌集上】【金】 錙·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8

錙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 錙·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8

【唐韻】側持切【集韻】【韻會】莊持切,𠀤音菑。【說文】本作鍿。六銖也。【荀子·富國篇註】八兩曰錙。【正字通】古人言較量錙銖,謂輕微也。荀子註誤云八兩曰錙。正韻錙引荀註。韻會銖字註,八銖爲錙。𠀤非。从說文爲正。

又【莊子·徐無鬼】無徒翼於錙壇之宮。【註】錙壇,壇名。

© 漢典
【卷十四】【金】

錙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
『說文解字』

六銖也。从金甾聲。側持切

『說文解字注』

(錙)六銖也。爲黍六百。鄭注禮記儒行曰。八兩爲鍿。高注詮言訓曰。六兩曰鍿。倍鍿曰錘。風俗通義曰。銖六則錘。錘、暉也。二錘則鍿。鍿、熾也。二鍿則兩也。廣韵曰。八銖爲鍿。其說皆乖異。不與許合。惟高注說山訓曰。六銖曰鍿。八銖曰錘。與許說合。與詮言注乖異。疑說山之注乃許注之僅存者也。从金。聲。者、或葘字也。側持切。一部。

© 漢典

錙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sɿ˥ 日语读音 WAZUKA SAKAN韩语罗马 CHI现代韩语 치

客家话 [海陆腔] zih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1 [台湾四县腔] zih1 [宝安腔] zu1粤语 zi1

近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黄侃系统:精母 咍部 ;王力系统:莊母 之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錙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錙」 說文‧金部「錙」「锱」 「錙」
說文小篆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鍿
锱
𨪲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趑(zi1)
    2. 鯔(zi1)
    3. 輜(zi1)
    4. 齜(zi1)
    5. 鄑(zi1)
    6. 赀(zi1)
    7. 缁(zi1)
    8. 孖(zi1)
    9. 鎡(zi1)
    10. 玆(zi1)
    11. 仔(zi1)
    12. 鲻(zi1)
同部首
    1. 鐿
    2. 鉎
    3. 鈺
    4. 釦
    5. 銛
    6. 鈶
    7. 錰
    8. 鋯
    9. 鉉
    10. 鐃
    11. 鉧
    12. 鐕
同筆畫
    1. 䜽
    2. 幨
    3. 鼼
    4. 璔
    5. 螉
    6. 薚
    7. 篙
    8. 輻
    9. 錂
    10. 䨡
    11. 㩒
    12. 篩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