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道教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爲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爲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道教爲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wikipedia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民族宗教,其思想最早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而道教教團的最早形式為于吉開創的太平道、及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教(天師道),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現存的少許分支教派對此稍有歧義,但大多數主要派系還是尊老子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術崇拜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經南北朝時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時期的宗派融合,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多位神祇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積極發展。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理論體系,並將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道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與國姓相同,於是尊封老子為唐室先祖。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神」和「仙」;其中, 「神」指的是神祗,「仙」指仙真,是後天經過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人。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儒學和佛教合稱「三教」,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登聖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得道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仙者與道術的修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