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道教
-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wikipedia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民族宗教,其思想最早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而道教教团的最早形式为于吉开创的太平道、及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天师道),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现存的少许分支教派对此稍有歧义,但大多数主要派系还是尊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术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个崇拜多位神祇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积极发展。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学家神化;但直到汉朝中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张道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信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神”和“仙”;其中, “神”指的是神祗,“仙”指仙真,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儒学和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登圣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得道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及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仙者与道术的修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