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小篆字形,從卩,從辛,從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樣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種刀具。本義:法律,法度)
(2) 同本義 [law]
闢,法也。從卩、從辛,節制其罪也。從口,用法者也。——《說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聽信。)——《詩·小雅·雨無止》
(3) 君主 [monarch]
闢遏有德。——《漢書·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維(語氣詞)闢。——《詩經·大雅·文王有責》
(4) 又如:復辟
(5) 古稱官吏 [official]
厥闢不闢。——《禮記·坊記》
三卿一長曰闢。——《周書·武順》
正殿路寢,用朝羣辟。——《文選》
(6) 罪,罪行 [crime]
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闢。——《漢書》
詞性變化
〈動〉
(1) 通“避”。迴避,躲避 [avoid]
使鹹知王之好惡闢行之。——《周禮·掌交》
秦子樑子以公旗闢於下道,是以皆止。——《左傳·莊公九年》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論語·憲問》
行闢人可也。——《孟子》
不闢死傷。——《荀子·榮辱》
文王之所闢(後作“避”)風雨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嘗(曾經)闢吏。——《史記·張丞相列傳》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驅除邪惡)
(3) 徵召來授予官職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後漢書·張衡傳》
其它字義
〈動〉
(1) (形聲。從門,闢聲。本義:打開,開啓)
(2) 同本義 [open]
闢,開也。——《說文》
闢四門。——《虞書》
闢戶爲之乾。——《易·繫辭傳》
脣吻翕闢。——《聊齋志異·促織》
語畢而宮門闢。——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又如:闢闔(開合);闢翕(開合);闢門(開門。後比喻廣開賢路,訪求人才);闢面(闢頭。開頭,起首);闢道(開道);
(4) 開闢;開拓 [open up]
欲闢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闢國千里,非貪侵也。——《鹽鐵論·地廣》
闢病梅之館以貯之。——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5) 又如:闢地(開闢疆域);闢土(開拓疆域)
(6) 駁斥 [refute]
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7) 又如:闢謠;闢佛(反佛教,駁斥佛理);闢駁(駁斥)
(8) 開墾 [reclaim]
農闢地。——《商君書·弱民》
隙地未盡闢。——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闢田(開墾田地。同闢土);闢治(開發治理);闢除(開墾)
(10) 屏除;驅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舉公義,闢私怨。——《墨子·尚賢上》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爲爲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惡)
詞性變化
〈形〉
開闊;寬廣 [wide]
不若從爐塘道,稍迂而路闢。——《徐霞客遊記》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國闢遠。——《史記·范雎傳》
(2) 邪僻 [evil]
境內之民無闢滛之心。——《商君書·弱民》
常用詞組
辟 國語辭典
君主。《書經·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徵召。《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辟之。」《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驅除、屏除。如:「辟邪」。《楚辭·屈原·遠遊》:「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漢·王逸·注:「掃除之也。」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忽有執公子衣者曰:『願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憶於陵時乎?』」
躲開、迴避。《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通「避」。
法度、刑法。如:「大辟」。《詩經·大雅·板》:「民之多辟,無自立辟。」漢·毛亨·傳:「辟,法也。」漢·桓寬《鹽鐵論·周秦》:「故立法制辟,若臨萬仞之壑。」
荒遠幽隱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
開拓。《詩經·大雅·江漢》:「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通「闢」。
排除、駁斥。如:「辟除」、「辟謠」、「辟邪說」。通「闢」。
比喻。《荀子·王霸》:「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捶胸。《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偏頗、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親愛。」
乖僻、偏邪。《莊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禮記·玉藻》:「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通「僻」。
〔古文〕𠈳𠊸【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必益切,音璧。【廣韻】君也。【爾雅·釋訓】皇王后辟,君也。天子諸侯通稱辟。【書·大甲】克左右厥辟。【詩·小雅】百辟爲憲。【集韻】或作𨐝。
又人稱天曰辟。【詩·大雅】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又妻稱夫亦曰辟。【禮·曲禮】妻祭夫曰皇辟。
又【說文】法也。【書·酒誥】越尹人祇辟。【註】正身敬法也。
又明也。【禮·王制】天子曰辟廱。【註】辟,明也。廱,和也。使天下之人皆明達和諧也。
又【祭統】對揚以辟之。【註】對,遂也。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
又徵辟也。【後漢·鍾皓傳】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晉書·王褒傳】三徵七辟。
又星名,與璧同。【禮·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辟中。
又姓。
又【廣韻】普擊切【集韻】【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𠀤音僻。與僻同。偏也,邪也。【禮·玉藻】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左傳·昭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註】辟,邪也。衷,正也。
又傾也,側也。【禮·曲禮】辟咡詔之。【註】謂傾頭與語也。
又威儀習孰少誠實曰辟。【論語】師也辟。【又】友便辟。
又辟名,空名也。【周禮·天官】凡失財、用物、辟名者。【註】辟名,詐爲書,以空作見,文書與實不相應也。
又𠛬也。【書·君𨻰】辟以止辟。【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八辟麗邦法。
又與闢通。【孟子】辟土地。
又辟除行人也。【周禮·秋官】王燕出入,則前車而辟。【孟子】行辟人可也。
又衆人驚退也。【史記·項羽紀】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註】言人馬開張易舊處也。
又鞭辟,策勵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朱子曰:辟如驅辟一般,大約要鞭督向裏去。
又與擗通。拊胷也。【詩·邶風】寤辟有摽。【禮·檀弓】辟踊。
又與躄通。足病不能行也。【賈誼·治安策】非亶倒縣而已。
又類辟。
又辟歷,雷聲。別作霹靂。
又【集韻】【正韻】𠀤毗義切。與避同。【詩·魏風】宛然左辟。【註】讓而避者必左。【禮·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又與睥同。【史記·灌夫傳】辟睨兩宮閒。【註】與睥睨同。邪視也。
又【集韻】【正韻】𠀤匹智切,與譬同。【禮·坊記】君子之道,辟則坊與。【中庸】辟,如行遠。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博厄切,音百。【禮·內則】麕爲辟雞。【註】聶而切之也。
又與擘同。析裂也。【禮·喪大記】絞一幅爲三不辟。【疏】大斂之絞旣小,不復擘裂其末。
又【正韻】莫禮切,音米。與弭同。【禮·郊特牲】有由辟焉。【註】謂弭災兵也。
又【集韻】頻彌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皮。與紕同。帶之緣飾也。【禮·玉藻】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註】辟,緣也。終,竟也。天子熟絹爲帶,用朱于裏,終此帶盡緣之也。
又【集韻】必郢切,音丙。除也。【莊子·庚桑楚】至信辟金。
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屬皆从辟。必益切
(辟)法也。法當作灋。小雅。辟言不信。大雅。無自立辟。傳皆曰。辟、法也。又文王有聲箋、抑箋、周禮鄉師注、戎右注、小司寇注、曲禮下注皆同。引伸之爲罪也。見釋詁。謂犯法者、則執法以罪之也。又引伸之爲辟除。如周禮閽人爲之辟、孟子行辟人、以及辟寒、辟惡之類是也。又引伸之爲盤辟。如禮經之辟、鄭注逡遁是也。又引伸爲一邊之義。如左傳曰闕西辟是也。或借爲僻。或借爲避。或借爲譬。或借爲闢。或借爲壁。或借爲襞。从卪辛。節制其辠也。節當作卪。俗所改也。以卪制說卪。以辠說辛。辛从?。?、辠也。故辛亦訓辠。从口。句。用法者也。用法上當再出口字。以用法說从口。辟合三字會意。必益切。十六部。凡辟之屬皆从辟。
辟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i˥˧; pʰi˥˧ 唐代读音 bhiɛk biɛk日语读音 KIMI MESU HIRAKU韩语罗马 PHI PYEK现代韩语 피越南语 vếch
客家话 [海陆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宝安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东莞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粤语 bik1 pik1
近代音 中古音 並母 昔韻 入聲 擗小韻 房益切 三等 開口;幫母 昔韻 入聲 辟小韻 必益切 三等 開口;滂母 昔韻 入聲 僻小韻 芳辟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錫部 ;並母 錫部 ;王力系统:幫母 錫部 ;並母 錫部 ;
辟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辟」 乙6768合438 | 「辟」 大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7 | 「辟」 郭.五.47 | 「辟」 說文‧辟部 | 「辟」 睡.雜4 | 「辟」 |
「辟」 甲1046合8108 | 「辟」 商尊西周早期集成5997 | ||||
「辟」 簠人79合7566 | 「辟」 師害簋西周晚期集成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