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lóu

ㄌㄡˊ

部首 身

部外 11

總筆畫 18

僂 𨊖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EC1

左右結構

32511132511251253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tmdv

hhllv

nckz

25244

拼音 lóu

注音 ㄌㄡˊ

部首 身 部外 11總筆劃 18

基本區 8EC1筆順 325111325112512531

軁 基本解釋

● 軁

lóu ㄌㄡˊ


  1. 〔躽軁〕駝背。《集韻•矦韻》:「軁,躽軁,傴也。」

● 軁

lǚ ㄌㄩˇ


  1. 同「僂」。背脊彎曲。《玉篇•身部》:「軁,屈己也。」《集韻•噳韻》:「僂,《説文》:『尩也。周公韤僂;或言背僂。'亦从身。」《龍龕手鑑•身部》:「軁」,「僂」的俗字。
【漢典】
【酉集中】【身】 軁·康熙筆画:18 ·部外筆画:11

軁 《康熙字典》

【酉集中】【身】 軁·康熙筆画:18 ·部外筆画:11

【集韻】郞侯切,音婁。軀軁,傴也。

又隴主切,音縷。僂或作軁。尩也。

又龍遇切,音屢。義同。

【漢典】
【卷八】【人】

僂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軁”字頭,请參考“僂”字:)
【卷八】【人】
《說文解字》

尫也。从人婁聲。周公韈僂,或言背僂。力主切

《說文解字注》

(僂)厄也。大徐本作尩也,非是。尩與僂異疾。小徐本作厄也,近是。科厄,木節也。厄與僂雙聲。人背之僂,有似木之科厄。晉語注曰:戚施,僂人也。左傳昭四年注:僂,肩傴也。穀梁傳跛僂並言。管子云:苦水所,多尩與傴人。然僂不得訓尩明矣。公羊傳:夫人不僂,不可使入。何云:僂,疾也,齊人語。夫人稽畱,不肎疾順公。荀卿書亦兩言僂訓疾。按此爲婁之假借字,婁卽屢,與驟通。驟訓數,亦訓疾。○又按大徐作𡯲也,葢𡯲是曲脛之名,引伸爲曲脊之名。所以𡯲必釋爲𤿑曲脛者,由其字作尢,从大而偏曲其足,故二疾不妨同名。下文曰周公韤僂,葢𡯲者亦得謂之僂,周公之脛不無少曲。疑大徐本爲長。甲戌二月重訂。从人婁聲。力主切。古音在四部。周公韤僂,韤者,足衣。韤僂者,由足背高隆然如背之僂也。未聞出何書。或言背僂。周公背僂見荀卿、白虎通、論衡諸書。白虎通云:傳曰:周公背僂,是爲強後,成就周道,輔於幼主。僂後主爲韵。

【漢典】

軁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lou˧˥ 日语读音 SEMUSHI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軁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僂」。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僂」 說文‧人部「僂」 睡.為22「軁」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僂
𨊖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慺(lou2)
    2. 溇(lou2)
    3. 遱(lou2)
    4. 鷜(lou2)
    5. 鞻(lou2)
    6. 喽(lou2)
    7. 蒌(lou2)
    8. 婁(lou2)
    9. 㟺(lou2)
    10. 廔(lou2)
    11. 髅(lou2)
    12. 嘍(lou2)
同部首
    1. 軂
    2. 䠸
    3. 䠶
    4. 䠵
    5. 軅
    6. 躭
    7. 躸
    8. 軀
    9. 䠴
    10. 䠻
    11. 䠺
    12. 躲
同筆畫
    1. 騒
    2. 癕
    3. 䕥
    4. 鼪
    5. 蟲
    6. 㩨
    7. 㵽
    8. 闖
    9. 癚
    10. 䱔
    11. 礑
    12. 櫀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