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hé

háo

mò

ㄏㄜˊ

ㄏㄠˊ

ㄇㄛˋ

部首 豸

部外 6

總筆畫 13

狢 貈 貊 𧲦 𧲪 𧳇 𧴘 𧴞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C89

左右結構

344353335425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eetk|etkg

bhher

pqrj

27264

拼音 hé háo mò

注音 ㄏㄜˊ ㄏㄠˊ ㄇㄛˋ

部首 豸 部外 6總筆劃 13

基本區 8C89筆順 3443533354251

通 標

貉 基本解釋

● 貉

hé ㄏㄜˊ


  1. 哺乳動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雜食魚、鼠、蛙、蝦、蟹和野果、雜草等,皮很珍貴:一丘之~。

● 貉

háo ㄏㄠˊ


  1. 義同(一),用於「貉子」、「貉絨」。

● 貉

mò ㄇㄛˋ


  1. 同「貊」。

英語 badger; raccoon dog

德語 Marderhund ,still, wortkarg

法語 chien viverrin,tapir,tribu du Nord,blaireau

【漢典】

貉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貉 háo

(1) —— 義同「貉」( hé )

(2) 另見 hé

常用詞組


貉絨貉子
 

基本詞義


◎ 貉 hé

名

(1) (形聲。從豸( zhì),長脊的野獸,各聲。本義:一種野獸,通稱「貉子」,也叫「狸」)

(2) 同本義 [racoon dog] 食肉目犬科的一種動物(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產地包括中、日、朝和烏蘇裏邊區。有三個亞種,產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東南和西南各省區,是著名的毛皮獸,它的毛皮被稱爲貉子皮或貉絨

(3) 另見 háo

【漢典】

貉 國語辭典

貉ㄏㄜˊ​hé讀音
名
  1. 動物名。食肉目犬科。即貍,銳頭尖鼻,耳短小而圓,四肢短,毛褐色或黑灰色。於夜間活動,以小動物、魚類等為食。其皮為珍貴裘料。

貉ㄇㄛˋmò
名
  1. 古代中國稱北方的一支外族為「貉」。《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 、小貉也。」《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 也。」

貉ㄏㄠˊ​háo語音
  1. (一)​之語音。

【漢典】
【酉集中】【豸】 貉·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貉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豸】 貉·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集韻】【韻會】【正韻】𠀤曷各切,音鶴。本作貈。【正字通】貉似貍,銳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溫滑,可爲裘。【墨客揮犀】貉狀似兔,性嗜紙,人或擊之,行數十步,輒睡,以物擊竹警之,乃起,旣行復睡。【詩·豳風】一之日于貉。【箋】往搏貉,以自爲裘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貉踰汶則死。【淮南子·修務訓】貛貉爲曲穴。

又蟲名。【爾雅·釋蟲】國貉蟲蠁。【註】今呼蛹蟲。

又【廣韻】下各切,音涸。義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白切,音陌。【說文】北方豸種。【五經文字】貉,經典相承作蠻貊。【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又【秋官·貉隷註】征東北夷所獲,選以爲役員。【公羊傳·宣十五年】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也。【孟子】子之道,貉道也。【註】貉,在荒服者也。貉之稅二十而取一。

又【爾雅·釋詁】貉,縮綸也。【註】綸,繩也。謂牽縛縮貉之。

又【集韻】末各切,音莫。【爾雅·釋詁】靜也。

又【集韻】【正韻】𠀤莫駕切。同禡。【周禮·春官·肆師】凡四時之田獵,祭表貉則爲位。【註】貉,師祭也。【爾雅·釋天】是禷是禡。【疏】禡,《周禮》作貉。貉又爲貊字,古今之異也。

 

【漢典】
【卷九】【豸】

貉 《說文解字》

【卷九】【豸】
《說文解字》

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莫白切

《說文解字注》

(貉)北方貉。各本奪貉字。今補。此與西方羌从羊,北方狄从犬,南方蠻从虫,東南閩越从虫,東方夷从大,參合觀之。鄭司農云:北方曰貉,曰狄。周禮大甸,獵祭表貉。注云:貉讀爲十百之百。豸穜也。从豸。長脊獸之穜也,故从豸。各聲,莫白切。古音在五部。下各切。俗作貊。孔子曰:貉之言貉貉惡也。七字一句,各本作貉之爲言惡也。今依尚書音義,五經文字正。尚書音義作貊貊。淺人所改耳。貉與惡㬪韵。貉貉,惡皃。○貂貉二篆各本在犴篆之後。貆貍篆之前。今以虫部之蠻閩,次於以虫爲象之末。犬部之狄,次於犬末。羊部之羌,次於羊末。人部之僥,次於人末。大部夷字,次於大末。依類求之,移易次此。必有合乎古本矣。

【漢典】

貉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xɤ˧˥; xɑu˧˥; mo˥˧ 日语读音 MUJINA

客家话 [海陆腔] hok8 met8 [客英字典] hok8 met8 [台湾四县腔] hok8 met8 [宝安腔] hok8 | met7 [梅县腔] hok7 [客语拼音字汇] hog6 log6 mag6粤语 hok6 mak6

近代音 中古音 匣母 鐸韻 入聲 涸小韻 下各切 一等 開口;明母 陌韻 入聲 陌小韻 莫白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模部 ;匣母 鐸部 ;明母 鐸部 ;王力系统:明母 魚部 ;匣母 鐸部 ;明母 鐸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貉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貉」 貉子卣西周早期集成5409「貉」 包2.87「貉」 說文‧豸部「貉」 睡.法195「貉」
「貉」 伯貉卣西周早期集成5233
「貉」 𩵦貉𥮉春秋早期集成4659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狢
貈
貊
𧲦
𧲪
𧳇
𧴘
𧴞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曷(he2)
    2. 咊(he2)
    3. 菏(he2)
    4. 䕣(he2)
    5. 盖(he2)
    6. 喛(he2)
    7. 朅(he2)
    8. 䃒(he2)
    9. 㗿(he2)
    10. 皬(he2)
    11. 和(he2)
    12. 䶅(he2)
    13. 毜(hao2)
    14. 嘷(hao2)
    15. 籇(hao2)
    16. 㕺(hao2)
    17. 皋(hao2)
    18. 蠔(hao2)
    19. 㠙(hao2)
    20. 呺(hao2)
    21. 壕(hao2)
    22. 譹(hao2)
    23. 毫(hao2)
    24. 㬔(hao2)
    25. 圽(mo4)
    26. 䏞(mo4)
    27. 默(mo4)
    28. 䬴(mo4)
    29. 㱳(mo4)
    30. 墨(mo4)
    31. 靺(mo4)
    32. 鏌(mo4)
    33. 秣(mo4)
    34. 嘿(mo4)
    35. 袹(mo4)
    36. 歿(mo4)
同部首
    1. 貇
    2. 貂
    3. 貄
    4. 豾
    5. 貗
    6. 貈
    7. 豻
    8. 貐
    9. 䝗
    10. 貕
    11. 貃
    12. 䝦
同筆畫
    1. 䁂
    2. 戦
    3. 禈
    4. 溦
    5. 喿
    6. 鄤
    7. 嵣
    8. 賂
    9. 搪
    10. 缝
    11. 漭
    12. 䪵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