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qū

ㄑㄩ

部首 言

部外 5

總筆畫 12

簡體 诎

屈 誳 诎 𧬲 黜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A58

左右結構

41112515225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bmh

yruu

szzi

02672

拼音 qū

注音 ㄑㄩ

部首 言 部外 5總筆劃 12

基本區 8A58筆順 411125152252

詘 基本解釋

● 詘

qū ㄑㄩ《廣韻》區勿切,入物溪。術部。


  1. 卷曲;彎曲。也作「屈」。《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2. 折服;屈服。《韓非子•難勢》:「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
  3. 屈辱;冤屈。《吕氏春秋•壅塞》:「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又使人往視齊寇。」
  4. 言語鈍詘。《史記•李斯列傳》:「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
  5. 盡,窮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徼𧮬受詘。」
  6. 短縮;缺少。《周髀算經》卷下:「往者詘,來者信也,故屈信相感。」
  7. 聲音戛然止絕貌。《禮記•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
  8. 副詞。相當於「反」、「反而」。《戰國策•秦策四》:「一舉衆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9. 姓。《萬姓統譜•勿韻》:「詘,漢詘强。見《印藪》。」

● 詘

chù ㄔㄨˋ《集韻》勑律切,入術徹。術部。


  1. 同「黜」。貶黜;貶退。《戰國策•韓策三》:「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

英語 bend, stoop, crouch; to yield

【漢典】

詘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詘

詘 qū

形

(1) (形聲。從言,出聲。本義:言語鈍拙)

(2) 同本義 [stutter]

詘,辭塞。——《廣韻》

詘,字從言,當與吃同意。——《說文通訓定聲》

公輸盤詘。——《墨子·公輸》

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史記·李斯列傳》

(3) 盡,窮盡 [exhausted]

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管子》

理詘勢窮。——清· 林則徐文

(4) 聲音戛然而止貌 [suddenly-mute]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禮記》。孔穎達疏:「詘謂止絕也。」

詞性變化


◎ 詘

詘 qū

動

(1) 通「屈」。彎曲 [bend]

詘,屈也。——《廣雅·釋詁一》

詘五指而頓之。——《荀子·勸學》

詘要橈膕。——《荀子·富國》

詘右臂支船。——明· 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詘伸(詘申。彎曲與伸直);詘曲(詘折。彎曲);詘體(彎曲肢體);詘膝(下跪);詘柔(屈曲柔弱)

(2) 屈服 [yield]

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荀子·議兵》

詘敵國。——《戰國策·秦策一》

又如:詘意(屈就);詘志(曲意遷就);詘服(屈服)

(3) 屈辱;冤屈 [humiliate;wrong]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呂氏春秋·壅塞》

又如:詘身(降低身分,屈己下人);詘辱(委屈和恥辱);詘容(屈辱容忍);詘節(降低身分,降心相從)

(4) 通「黜」( chu)。貶退 [demote;oust;relegate]

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戰國策·韓策三》

可謂能詘免變化以致之。——《說苑·敬慎》

(5) 通「訖」。止 [complete;be over]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禮記·聘義》

【漢典】

詘 國語辭典

詘ㄑㄩqū
動
  1. 彎曲。《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同「屈 」。

  2. 屈服、折服。《戰國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3. 吐詞艱澀、言語鈍拙。《史記·卷一○三·萬石張叔傳·太史公曰》「仲尼有言:『君子欲訥於言』」句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訥』字多作『詘』,音同耳。古字假借。」通「訥」。

副
  1. 冤屈。《呂氏春秋·貴直論·壅塞》:「宋王因怒而詘殺之。」

  2. 反而。《戰國策·秦策四》:「一舉眾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名
  1. 姓。如漢代有詘強。

詘ㄔㄨˋchù
動
  1. 貶低。《戰國策·韓策三》:「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同「黜 」。

【漢典】
【酉集上】【言】 詘·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5

詘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 詘·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5

【唐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𠀤音屈。【說文】詰詘也。一曰屈襞。【禮·喪大記】凡𨻰衣不詘。【註】謂舒而不卷也。【楚辭·九思】思哽饐兮詰詘。

又【博雅】曲也,折也。【玉篇】枉曲也。【禮·樂記】習其俯仰詘伸。【史記·管晏列傳】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前漢·孫寶傳】道不可詘,身詘何傷。

又【廣韻】辭塞也。【戰國策】於是魏王聽此言也,甚詘。

又【類篇】充詘,喜失節貌。【禮·儒行】不充詘于富貴。

又姓。漢有詘強。見【印藪】。

又【韻會】通作屈。【荀子·勸學篇】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註】詘與屈同。

又【集韻】【正韻】𠀤渠勿切,音掘。與充詘義同。

又絕止貌。【禮·聘義】叩之,其聲淸𧻗以長,其終詘然樂也。

又【正韻】盡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徼𧮭受詘。【師古註】言獸有力盡者,受而有之。

又【集韻】敕律切,音怵。與黜同。【戰國策】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註】詘,貶下也。

又【集韻】通作絀。【禮·射義】進爵絀地。【註】《內則》以前作絀,《明堂位》以後作詘。

又【集韻】或作出。【左傳·襄三十年】譆譆出出。【周禮·秋官·庭氏鄭註】引作詘詘。劉昌宗音出。本亦作出。

又【集韻】奴骨切,嫩入聲。與訥同。詳訥字註。

又【說文】或作誳。【長箋】作誳。

【漢典】
【卷三】【言】

詘 《說文解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詰詘也。一曰屈襞。从言出聲。𧬲,詘或从屈。區勿切

《說文解字注》

(詘)詰詘也。二字雙聲。屈曲之意。一曰屈襞。此謂衣襞積。見衣部。从言岀聲。區勿切。十五部。

(誳)詘或从屈。

【漢典】

詘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y˥ 日语读音 TSUMARU韩语罗马 KWUL现代韩语 굴

客家话 [海陆腔] tut7 kiut7 kut7 [客英字典] kiut7 [台湾四县腔] tut7 kiut7 kut7 [梅县腔] kiut7粤语 wat1 zeot1

近代音 中古音 溪母 物韻 入聲 屈小韻 區勿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沒部 ;王力系统:溪母 物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詘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詘」高奴禾石權戰國集成10384 「詘」郭.老乙.14   「詘」說文‧言部 「詘」老子甲18 「詘」 「诎」 「詘」
    「詘」郭.性.46   「誳」說文或體 「詘」儀禮甲.服傳12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屈
誳
诎
𧬲
黜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躯(qu1)
    2. 䧢(qu1)
    3. 區(qu1)
    4. 㻃(qu1)
    5. 紶(qu1)
    6. 麹(qu1)
    7. 袪(qu1)
    8. 駈(qu1)
    9. 嶇(qu1)
    10. 趨(qu1)
    11. 䓛(qu1)
    12. 鱋(qu1)
同部首
    1. 䛶
    2. 詖
    3. 譔
    4. 諐
    5. 䛈
    6. 說
    7. 謘
    8. 訒
    9. 謠
    10. 讗
    11. 謺
    12. 譾
同筆畫
    1. 㪏
    2. 虝
    3. 喭
    4. 䐃
    5. 萩
    6. 靸
    7. 䬮
    8. 腎
    9. 㥞
    10. 榔
    11. 趄
    12. 㹃
初中古詩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明·魏学洢 《核舟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