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dú

ㄉㄨˊ

部首 衣

部外 8

總筆畫 14

𧚛 𧝴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8FB

上下結構

21123454413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hice

yeyhv

idsr

27732

拼音 dú

注音 ㄉㄨˊ

部首 衣 部外 8總筆劃 14

基本區 88FB筆順 21123454413534

裻 基本解釋

● 裻

dú ㄉㄨˊ


  1. 衣背縫:「王夢衣偏~之衣,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
【漢典】

裻 國語辭典

裻ㄉㄨˇdǔ
名
  1. 衣被接縫處。《說文解字·衣部》:「裻,背縫。」《國語·晉語一》:「是故使申生伐東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漢典】
【申集下】【衣】 裻·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裻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 裻·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唐韻】冬毒切【集韻】【韻會】都毒切,𠀤音篤。衣背縫也。【禮·深衣】負繩及踝。【註】踝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

又偏衣。【晉語】使申生伐東山,衣偏裻之衣。【註】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史記·佞幸傳】顧見其裻。【註】裻,衫襦之橫者。【左思·魏都賦】襲偏裻以䜋列。

又【廣韻】先篤切,音洬。新衣聲也。 或作𧝴,亦作𧛔、𧞶。

【漢典】
【卷八】【衣】

裻 《說文解字》

【卷八】【衣】
《說文解字》

新衣聲。一曰背縫。从衣叔聲。冬毒切

《說文解字注》

(裻)新衣聲。此當依玉篇先鵠切。子虚賦:翕呷萃蔡。張揖曰:萃蔡,衣聲也。萃蔡讀如碎𥻦二音。裻亦雙聲字。一曰背縫。此則冬毒切。與上𧛔義同。深衣,負繩及踝。注云:謂裻與後幅相堂之縫也。按後幅當是裳幅之誤。衣與裳正中之縫相接也。晉語:衣之偏裻。韋曰: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引伸爲凡中之偁。匠人:堂涂十有二分。注曰:分其裻旁之修,以一分爲峻也。今本作督,五經文字引作裻,古多假督爲裻。从衣叔聲。三部。

【漢典】

裻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u˧˥

客家话 [梅县腔] duk7 [海陆腔] duk7 [客英字典] duk7 [台湾四县腔] duk7粤语 duk1

近代音 中古音 端母 沃韻 入聲 篤小韻 冬毒切 一等 合口;心母 沃韻 入聲 洬小韻 先篤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沃部 ;王力系统:端母 覺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裻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裻」 說文‧衣部       「裻」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𧚛
𧝴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㸿(du2)
    2. 鑟(du2)
    3. 㹍(du2)
    4. 讀(du2)
    5. 韇(du2)
    6. 贕(du2)
    7. 皾(du2)
    8. 䫳(du2)
    9. 犊(du2)
    10. 独(du2)
    11. 䓯(du2)
    12. 凟(du2)
同部首
    1. 袞
    2. 裔
    3. 褏
    4. 裳
    5. 䘫
    6. 裝
    7. 褒
    8. 褢
    9. 裏
    10. 袃
    11. 䘚
    12. 裏
同筆畫
    1. 㮺
    2. 㮿
    3. 蔡
    4. 䤧
    5. 撗
    6. 䰛
    7. 䣟
    8. 漇
    9. 䗕
    10. 摕
    11. 領
    12. 蔒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