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chú

ㄔㄨˊ

部首 艸

部外 4

總筆畫 10

簡體 刍

刍 蒭 𦮊 𦱪 𦱻 𦷝 𠣧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2BB

上下結構

3552335523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qbtt

pupu

ryrz

27427

拼音 chú

注音 ㄔㄨˊ

部首 艸 部外 4總筆劃 10

基本區 82BB筆順 3552335523

通

芻 基本解釋

● 芻

chú ㄔㄨˊ《廣韻》測隅切,平虞初。魚部。


  1. 割草;割取。《左傳•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蓺。」
  2. 牧草;飼草。《國語•周語中》:「廩人獻餼,司馬陳芻。」
  3. 草稈;草把。《禮記•祭統》:「及迎牲,君執紖,卿大夫從,士執芻。」
  4. 割草的人;草野之人。《詩•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5. 用草餵牲口。《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職人而芻之。」
  6. 指吃草的牲口。《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
  7. 姓。《廣韻•虞韻》:「芻,姓。出《何氏姓苑》。」

● 芻

zōu ㄗㄡ《集韻》當尤切,平尤莊。


  1. 草名。《集韻•尤韻》:「芻,艸名。」

英語 mow, cut grass; hay, fodder

德語 geschnittenes Gras ,Heu, Stroh

法語 foin,paille,couper de l'herbe

【漢典】

芻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芻

芻 chú

動

(1) (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蒭。本義:割草)

(2) 同本義 [mow]

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說文》。按,象斷草包束以飲馬牛者也。

七曰芻粖之式。——《周禮·太宰》

淫芻蕘者。——《左傳·昭公十三年》

禁芻牧採樵。——《左傳·昭公六年》

芻莝養馬。——《越絕書·外傳本事》

又如:芻牧(割草放牧)

(3) 用草喂牲口 [feed]

芻之三月。——《周禮·地官·充人》

又如:芻養(飼養)

詞性變化


◎ 芻

芻 chú

名

(1) 喂牲畜的草 [fodder]

食以芻叔。——《莊子·列禦寇》

饋之芻米。——《左傳·僖公二十九年》

民爭負薪芻助之。——《資治通鑑》

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宋史》

又如:芻菽(飼養牛馬 的草料);芻粟(糧草);芻薪(柴草);芻藁(飼養牲畜的乾草);芻豆(草和豆);芻茭(乾草);芻糧(芻食,芻粟,糧草);芻廄(飼料屋);芻靈(用茅草紮成的人馬);芻藁(乾草);芻菽(芻豆)

(2) 穀類植物的莖杆 [straw]

(3) 割草的人 [mower]

陛下不廢芻言,則端士賢者必當自效。——《舊唐書》

(4) 吃草的牲口 [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民食芻豢。——《莊子·齊物論》

又如:芻豢(指牛羊豬狗。牛羊食草,稱芻;犬豕食谷,稱豢。也泛指祭祀用的犧牲)

◎ 芻

芻 chú

形

淺陋,鄙俗 [mea-ger]。

如:芻語(謙辭。草野鄙陋者的議論);芻言(草野之人的言論。後用以比喻淺陋的言論。今常用以謙稱自己的言論。同「芻議」);芻論(芻議。淺陋的議論)

常用詞組


芻豢芻秣芻蕘芻議
【漢典】

芻 國語辭典

芻ㄔㄨˊchú
動
  1. 割草。《說文解字·艸部》:「芻,刈艸也。」《左傳·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蓺。」

  2. 飼養。《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職人而芻之。」

名
  1. 餵養牲畜的草料。《國語·周語中》:「廩人獻餼,司馬陳芻。」

  2. 吃草的牲口。《淮南子·時則》:「乃命宰祝行犧牲,案芻豢。」唐·高誘·注:「草養曰 芻,穀養曰豢。」

  3. 禾莖、禾桿。《禮記·祭統》:「及迎牲,君執紖,卿大夫從,士執芻。」漢·鄭玄·注:「芻謂稿也,殺牲時用薦之。」

【漢典】
【申集上】【艸】 芻·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4

芻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芻·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4

【唐韻】側愚切【正韻】楚徂切,𠀤音初。【說文】刈草也。【詩·大雅】詢于芻蕘。【疏】芻者飼牛馬之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食曰芻。【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又【禮·祭統】士執芻。【註】藁也。【詩·小雅】生芻一束。【箋】苽草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

又草名。【小雅】終朝采綠。【箋】綠,王芻也。

又梵語謂僧曰苾芻。

又芻尼。【許彥周詩話】嘗作七夕詩,押潘尼字,難于屬和,後讀《藏經》,有呼喜鵲爲芻尼。

又姓。見【何氏姓苑】。

又【集韻】葘尤切,音鄒。【韓愈·駑驥詩】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渴飮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六書正譌】芻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祿字書】通作𦷝、𦱪。𦷝字原从艸从口从丑作。

 

【漢典】
【卷一】【艸】

芻 《說文解字》

【卷一】【艸】
《說文解字》

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叉愚切

《說文解字注》

(芻)刈艸也。謂可飤牛馬者。象包束艸之形。叉愚切。古音在四部。

【漢典】

芻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ʰu˧˥ 日语读音 MAGUSA韩语罗马 CHWU现代韩语 추越南语 so

客家话 [客英字典] cih1 [台湾四县腔] cu1 ci1 [梅县腔] ze1 [海陆腔] cu1 ci1 [客语拼音字汇] cu1粤语 co1

近代音 清母 魚模韻 平聲陰 粗小空;中古音 穿初母 虞韻 平聲 芻小韻 測隅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清母 侯部 ;王力系统:初母 侯部 ;

吴语 闽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芻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楷書 楷書 楷書
「芻」 甲990合11418 「芻」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芻」 望1.5 「芻」 睡.日甲76背 「芻」 說文‧艸部 「芻」 「刍」 「芻」
「芻」 佚683合126 「芻」 公芻權戰國晚期集成10380 「芻」 包2.95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刍
蒭
𦮊
𦱪
𦱻
𦷝
𠣧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除(chu2)
    2. 刍(chu2)
    3. 蒭(chu2)
    4. 㡡(chu2)
    5. 篨(chu2)
    6. 㶆(chu2)
    7. 鋤(chu2)
    8. 䎝(chu2)
    9. 廚(chu2)
    10. 躇(chu2)
    11. 櫉(chu2)
    12. 櫥(chu2)
同部首
    1. 㞢
    2. 㞣
    3. 龩
    4. 茻
    5. 艸
    6. 芔
同筆畫
    1. 𠂺
    2. 粅
    3. 捖
    4. 航
    5. 浳
    6. 流
    7. 𠀾
    8. 哠
    9. 陯
    10. 鸵
    11. 钶
    12. 斊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