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pí

ㄆㄧˊ

部首 网

部外 9

總筆畫 14

繁體 羆

羆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7F74

上中下结构

2522112154444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lfco

wlgif

lkzu

60333

拼音 pí

注音 ㄆㄧˊ

部首 网 部外 9總筆劃 14

統一碼 7F74筆順 25221121544444

標

罴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羆

(羆)

pí ㄆㄧˊ

     ◎ 熊的一種,即棕熊,又叫馬熊,毛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

英語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德語 Braunbär (lat: Ursus arctos)​ (S, Bio)

法語 grand ours

© 漢典

罴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羆

羆 pí

〈名〉

(1) 棕熊 [brown bear],熊的一種,也叫馬熊或人熊,毛棕褐色,能爬樹游水。膽入藥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毛澤東《七律·冬雲》

赤豹黃羆。——《詩·大雅·韓奕》

(2) 又如:羆九(古代傳說中的獸名);羆褥(羆皮褥子);羆貅(猶貔貅。古代傳說中的猛獸);羆虎(喻勇士)

© 漢典
【未集中】【网】 羆·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4

羆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罴”字頭,請參考“羆”字。)
【未集中】【网】 羆·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4

〔古文〕𥀦𥀍𥀧【廣韻】彼爲切【集韻】【韻會】班麋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陂。【爾雅·釋獸】羆如熊,黃白文。【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猛多力,能拔樹木。【陸璣詩疏】羆有黃羆,有赤羆,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麤理,不如熊白美也。【爾雅翼】羆則熊之雌者,力尤猛。【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

又人名。【書·舜典】讓于朱虎熊羆。【註】四臣名。

又【韻補】叶甫委切【張衡·西京賦】若驚鶴之羣羆。叶上綺字下纚字。

© 漢典
【卷十】【熊】

羆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罴”字頭,請參考“羆”字:)
【卷十】【熊】
『說文解字』

如熊,黃白文。从熊,罷省聲。𥀍,古文从皮。彼爲切文二 重一

『說文解字注』
如熊。黃白文。見釋獸。从熊。罷省聲。以一能當二能也。彼爲切。古音在十七部。
© 漢典

罴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ʰi˧˥

粤语 bei1潮州话 pi5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罴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羆」。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𥀍」 說文古文「羆」 「罴」「罴」
「羆」 說文‧熊部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羆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㓟(pi2)
    2. 肶(pi2)
    3. 蜱(pi2)
    4. 鲏(pi2)
    5. 仳(pi2)
    6. 纰(pi2)
    7. 猈(pi2)
    8. 鵧(pi2)
    9. 焷(pi2)
    10. 禆(pi2)
    11. 毘(pi2)
    12. 阰(pi2)
同部首
    1. 羄
    2. 罥
    3. 罪
    4. 罨
    5. 罸
    6. 罤
    7. 罢
    8. 罾
    9. 罖
    10. 罺
    11. 罞
    12. 罩
同筆畫
    1. 䤦
    2. 凳
    3. 㔉
    4. 嘍
    5. 𠎐
    6. 滎
    7. 隢
    8. 熊
    9. 墆
    10. 緊
    11. 聚
    12. 裵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