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miǎn

miàn

ㄇㄧㄢˇ

ㄇ〡ㄢˋ

部首 目

部外 4

總筆畫 9

䀎 𦘰 𥄝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704

左右結構

251111255

五筆

倉頡

四角

hghn

bumls

61027

拼音 miǎn miàn

注音 ㄇㄧㄢˇ ㄇ〡ㄢˋ

部首 目 部外 4總筆劃 9

基本區 7704筆順 251111255

標

眄 基本解釋

● 眄

miǎn ㄇㄧㄢˋ(又读miàn)《廣韻》彌殄切,上銑明。又莫甸切。元部。


  1. 斜視,不用正面看。《莊子•山木》:「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2. 怒視;恨視。戰國策•韓策二》:「韓挾齊·魏以眄楚,楚王必重公矣。」
  3. 看;望。三國魏吕安《答趙景真書》:「遊眄春圃,情有秋林之悴;濯足夏流,心懷冬冰之慘。」
  4. 一隻眼病。《説文•目部》:「眄,目偏合也。」

英語

to look askance; looking dull

德語 verliebter Blick, beäugeln

法語 lorgner sur,loucher

【漢典】

眄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眄 miǎn

動

(1) (形聲。從目,丏( miǎn )聲。)本義:斜視

(2) 同本義 [look sideways at]

眄,目偏合也。——《說文》。按,目一閉一開審諦而視也。一曰袤視也。

旁視曰眄。——《蒼頡篇》

一眄而已。——《列子·黃帝》

興眄眄。——《淮南子·覽冥》。注:「視無智巧貌也。」

雖羿、 逢蒙不能眄睨也。——《莊子·山木》

衆莫不按劍相眄者。——《史記·鄒陽列傳》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陶潛《歸去來辭》

又如:眄眄(無知的樣子;斜視的樣子);眄眩(目昏暈);眄視(斜着眼看);眄睨(斜視。表示輕慢);眄視指使(目光斜視,隨手指點。形容神態驕傲)

(3) 看,望 [look]

俯眄流波欲寄詞。——李冶《感興》

又如:眄望(觀看);眄伺(窺探;偵伺)

(4) 盼望 [hope for]。

如:眄睞(顧盼)

【漢典】

眄 國語辭典

眄ㄇㄧㄢˇmiǎn
動
  1. 斜視。《樂府詩集·卷三九·相和歌辭十四·古辭·豔歌行》:「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清。」

  2. 泛指望、看。唐·李冶〈感興〉詩:「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詞。」

【漢典】
【午集中】【目】 眄·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4

眄 《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 眄·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4

【唐韻】莫甸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𠀤音麫。【說文】目偏合也。

又袤視也。【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眄。【史記·鄒陽傳】按劒相眄。【前漢·班固敘傳】虞卿以顧眄,而捐相印。【陶潛·歸去來辭】眄庭柯以怡顏。

又流眄,轉眼貌。【張衡·西京賦】眳藐流眄,一顧傾城。

又【淮南子·覽冥訓】臥倨倨,興眄眄。【註】眄眄然,視無智巧貌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彌殄切【正韻】莫辨切,𠀤麫上聲。義同。 俗作䀎。

【漢典】
【卷四】【目】

眄 《說文解字》

【卷四】【目】
《說文解字》

目偏合也。一曰衺視也。秦語。从目丏聲。莫甸切

《說文解字注》

(眄)目徧合也。徧,各本作偏,誤。今依韵會正。徧,帀也。帀,周也。周,密也。瞑爲臥。眄爲目病。人有目眥全合而短視者,今眄字此義廢矣。从目丏聲。莫甸切。古音當在十二部。讀如泯。一曰衺視也。秦語。方言:瞯睇睎䀩眄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眄。薛綜曰:流眄,轉眼貌也。

【漢典】

眄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miæn˨˩˦ 唐代读音 mèn měn日语读音 NAGASHIME MIRU KAERIMIRU韩语罗马 MYEN现代韩语 면

客家话 [宝安腔] men3 [客语拼音字汇] men3粤语 min5

近代音 明母 先天韻 上聲 沔小空;中古音 明母 銑韻 上聲 㨠小韻 彌殄切 四等 開口;明母 霰韻 去聲 麪小韻 莫甸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先部 ;王力系统:明母 真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眄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眄」說文‧目部 「眄」居延簡甲316     「眄」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䀎
𦘰
𥄝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俛(mian3)
    2. 黾(mian3)
    3. 腼(mian3)
    4. 㛯(mian3)
    5. 黽(mian3)
    6. 偭(mian3)
    7. 鮸(mian3)
    8. 靦(mian3)
    9. 㝃(mian3)
    10. 㻰(mian3)
    11. 愐(mian3)
    12. 睌(mian3)
    13. 糆(mian4)
    14. 麺(mian4)
    15. 㬆(mian4)
    16. 麵(mian4)
    17. 靣(mian4)
    18. 麪(mian4)
    19. 䌏(mian4)
    20. 㴐(mian4)
    21. 牑(mian4)
    22. 䛉(mian4)
    23. 面(mian4)
    24. 麫(mian4)
同部首
    1. 䁓
    2. 眯
    3. 矖
    4. 睞
    5. 眽
    6. 䁶
    7. 睶
    8. 盲
    9. 眙
    10. 眉
    11. 䀬
    12. 睭
同筆畫
    1. 洱
    2. 荓
    3. 娈
    4. 胓
    5. 䣅
    6. 㘸
    7. 敄
    8. 㤥
    9. 䧎
    10. 㓪
    11. 㞒
    12. 哅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