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zhì

ㄓˋ

部首 疒

部外 6

總筆畫 11

𤵁 𤸟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75D4

半包围结构

4134112112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uffi

kgdi

tbds

00141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疒 部外 6總筆劃 11

統一碼 75D4筆順 41341121124

通 標

痔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痔

zhì ㄓˋ

     ◎ 肛門因血行障礙而引起的一種病:~瘡。~瘻(肛瘻的通稱)。

英語 hemorrhoids, piles

德語 schichtet

法語 hémorroïdes

© 漢典

痔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痔 zhì

〈名〉

(1) 痔瘡 [hemorrhoid]

痔,後病也。從疒,寺聲。——《說文》

腸澼爲痔。——《素問·生氣通天論》

與人有痔病者。——《莊子·人間世》

又疥且痔。——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莊子·列禦寇》

(2) 又如:痔疾(痔瘡);痔病(痔瘡)

常用詞組


痔瘡痔漏
© 漢典

痔 國語辭典

痔ㄓˋzhì
名
  1. 病名。由於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塊物。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血、疼痛。也稱為「痔瘡」。

© 漢典
【午集中】【疒】 痔·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6

痔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 痔·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6

【唐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正韻】丈几切,𠀤池上聲。【說文】後病也。【增韻】隱瘡也。【釋名】痔,食也。蟲食之也。【莊子·列禦寇】䑛痔者得車五乘。【抱朴子暢𤣥卷】若夫操隋珠以彈雀,䑛秦痔以屬車。

© 漢典
【卷七】【疒】

痔 《说文解字》

【卷七】【疒】
『說文解字』

後病也。从疒寺聲。直里切

『說文解字注』

(痔)後病也。从𤕫。寺聲。直理切。一部。

© 漢典

痔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ʅ˥˧ 日语读音 SHIMOGASA韩语罗马 CHI现代韩语 치越南语 trĩ

客家话 [客语拼音字汇] ci4 [台湾四县腔] cih5 [东莞腔] zi3 [海陆腔] chi6 [客英字典] chi5 [宝安腔] ci5 [梅县腔] chii5 chi5粤语 zi6潮州话 ti6

近代音 中古音 澄母 止韻 上聲 歭小韻 直里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咍部 ;王力系统:定母 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痔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痔」 說文‧疒部「痔」
說文小篆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𤵁
𤸟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偫(zhi4)
    2. 熫(zhi4)
    3. 潪(zhi4)
    4. 置(zhi4)
    5. 跱(zhi4)
    6. 䭁(zhi4)
    7. 锧(zhi4)
    8. 㝂(zhi4)
    9. 迣(zhi4)
    10. 痣(zhi4)
    11. 帙(zhi4)
    12. 庤(zhi4)
同部首
    1. 痖
    2. 㾊
    3. 痏
    4. 㾑
    5. 痛
    6. 癞
    7. 瘯
    8. 㾴
    9. 㾤
    10. 痕
    11. 疖
    12. 瘤
同筆畫
    1. 㖭
    2. 骖
    3. 梹
    4. 婆
    5. 㙍
    6. 祴
    7. 淲
    8. 逫
    9. 淭
    10. 閊
    11. 䞙
    12. 掃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