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dīng

ㄉㄧㄥ

部首 疒

部外 2

總筆畫 7

疒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594

半包圍結構

413411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usk

kmn

tai

00121

拼音 dīng

注音 ㄉㄧㄥ

部首 疒 部外 2總筆劃 7

基本區 7594筆順 4134112

標

疔 基本解釋

● 疔

dīng ㄉㄧㄥˉ


  1. 中醫學指病理變化急驟並有全身症狀的惡性小瘡:~毒。~瘡。

英語 carbuncle, boil, ulcer

法語 furoncle,bubon,ulcère vénérien

【漢典】

疔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疔 dīng

名

病名,即疔瘡 [furuncle]。一般發於顏面及手足等部位,根深形小,其狀如釘,故名。如:紅絲疔;蛇頭疔

常用詞組


疔瘡疔毒
【漢典】

疔 國語辭典

疔ㄉㄧㄥdīng
名
  1. 病名。一種毒瘡。形狀類似豌豆,常生於表皮內毛囊汗腺等處。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膿頭,腫硬劇痛,患者每發寒熱。

【漢典】
【午集中】【疒】 疔·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2

疔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 疔·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2

【集韻】當經切,音丁。病創。【方書】疔形有十三種,紅絲疔宜急用針刺斷疔腫,痛者取菊花葉,搗汁傅之。冬月用菊根,效同。

又【集韻】籀文疒字。詳疒字註。

【漢典】
【卷七】【疒】

↳疒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疔」字頭,请參考「疒」字:)
【卷七】【疒】
《說文解字》

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疒之屬皆从疒。女戹切

《說文解字注》

(疒)倚也。倚與𤕫音相近。人有疾痛也,也字玉篇有。象倚箸之形。横者直者相距,故曰象倚箸之形。或謂卽牀狀牆戕之左旁,不知其音迥不相同也。女戹切。十六部。凡𤕫之屬皆从𤕫。

【漢典】

疔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iŋ˥ 日语读音 KASA韩语罗马 CENG现代韩语 정越南语 đinh

客家话 [客英字典] dang1 den1 [海陆腔] dang1 den1 [东莞腔] dang1 [陆丰腔] dang1 [梅县腔] dang1 [台湾四县腔] dang1 den1 [宝安腔] dang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粤语 deng1 ding1

韵书 上古音
【漢典】

疔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疒」。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疒」 甲3078合13892「疒」 疒父乙卣西周早期考古89.1「疒」 說文‧疒部「疔」
「疒」 前5.44.2
「疒」 乙738合709
甲骨文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疒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靪(ding1)
    2. 耵(ding1)
    3. 酊(ding1)
    4. 盯(ding1)
    5. 奵(ding1)
    6. 丁(ding1)
    7. 𠆤(ding1)
    8. 玎(ding1)
    9. 甼(ding1)
    10. 虰(ding1)
    11. 町(ding1)
    12. 钉(ding1)
同部首
    1. 疯
    2. 癞
    3. 㿈
    4. 痉
    5. 痐
    6. 痍
    7. 㿂
    8. 㽶
    9. 㾈
    10. 痢
    11. 㿐
    12. 癚
同筆畫
    1. 系
    2. 妡
    3. 䀏
    4. 㞴
    5. 凬
    6. 坍
    7. 纮
    8. 戓
    9. 㕇
    10. 怄
    11. 邑
    12. 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