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ráng

nǎng

ㄖㄤˊ

ㄋㄤˇ

部首 水

部外 17

總筆畫 20

㶞 𤅑 𤅭 𩆶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03C

左右結構

44141251251112213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yke

eyrv

vser

30132

拼音 ráng nǎng

注音 ㄖㄤˊ ㄋㄤˇ

部首 水 部外 17總筆劃 20

基本區 703C筆順 44141251251112213534

瀼 基本解釋

● 瀼

ráng ㄖㄤˊ《廣韻》汝陽切,平陽日。陽部。


  1. 露濃貌。多疊用。《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2. 〔瀼瀼〕波浪開合貌。《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

● 瀼

nǎng ㄋㄤˇ《集韻》乃朗切,上蕩泥。


  1. 水流貌。《集韻•蕩韻》:「瀼,水流皃。」

● 瀼

ràng ㄖㄤˋ《集韻》人樣切,去漾日。


  1. 澗水橫通山谷入江河。宋陸游《入蜀記》卷六:「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
  2. 水名。瀼水分西瀼、東瀼;西瀼,又稱大瀼。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境。唐杜甫《晚登瀼上堂》:「故躋瀼岸高,頗免崖石擁。」
  3. 古州名。治臨江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西南)。

● 瀼

răng ㄖㄤˇ《集韻》汝兩切,上養日。


  1. 水淤;漚漬。《集韻•養韻》:「瀼,水淤也。」

英語 river in Henan province; flowing

德語 frisch, taufeucht

法語 couvert de rosée

【漢典】

瀼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瀼 ráng

形

(1) 露很大的樣子 [heavily bedewed]

恨程途渺茫,更風波零瀼,我這裏千迴百轉自彷徨。——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

(2) 另見 ràng

常用詞組


瀼瀼

其它字義


◎ 瀼 Ràng

名

(1) 水名 [Rang River]。瀼水分西瀼、東瀼;西瀼又稱大瀼。都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境

瀼,水名,在蜀。——《集韻》

(2) 另見 ráng

【漢典】

瀼 國語辭典

瀼ㄖㄤˊráng
  1. 參見「[[瀼瀼]]」條。

瀼ㄖㄤˋràng
名
  1. 山間的溪流通到江裡去的,蜀人多稱為「瀼」。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瀼,夔州澗水橫通山谷間,市人謂之瀼,居人分其左右謂瀼東、瀼西」。

【漢典】
【巳集上】【水】 瀼·康熙筆画:21 ·部外筆画:17

瀼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瀼·康熙筆画:21 ·部外筆画:17

【唐韻】汝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𠀤音穰。露濃貌。【詩·小雅】零露瀼瀼。通作𩆶。

又【集韻】奴當切,音囊。義同。

又【集韻】汝兩切,音壤。水淤也。【前漢·溝恤志】杜欽曰:來春必羨溢,有塡淤反瀼之害。或从土作𤅑。

又【集韻】【韻會】乃朗切【正韻】乃黨切,𠀤音曩。水流貌。【木華·海賦】涓流泱瀼。

又水名。【寰宇記】夔州大昌縣西有千頃池,水分三道,一道南流,爲奉節縣西瀼水。

又溪名。【廣輿記】唐元結僦居瑞昌之瀼溪上。

又【集韻】思將切,音襄。水貌。通作蘘。

又人㨾切,音讓。義同。

又【木華·海賦】瀼瀼溼溼。【註】瀼瀼,水光開合之貌。音傷。○按字書𠀤無傷音。

 

【漢典】
【卷十一】【水】

瀼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露濃皃。从水襄聲。汝羊切

【漢典】

瀼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ʐɑŋ˧˥; nɑŋ˨˩˦ 唐代读音 njiɑng韩语罗马 YANG现代韩语 양

客家话 [客英字典]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iong1 jong2 [梅县腔] siong1 [海陆腔] siong1 rong2粤语 joeng4潮州话 思央1(商) 而央2,siang1(siang) riang2(jíang)

近代音 日母 江陽韻 平聲陽 穰小空;中古音 日母 陽韻 平聲 穰小韻 汝陽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唐部 ;王力系统:日母 陽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瀼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瀼」 甲801合27461「瀼」 王罍商代晚期集成9821「瀼」 說文‧水部「瀼」
甲骨文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㶞
𤅑
𤅭
𩆶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禳(rang2)
    2. 勷(rang2)
    3. 穰(rang2)
    4. 蘘(rang2)
    5. 瓤(rang2)
    6. 儴(rang2)
    7. 㚂(rang2)
    8. 躟(rang2)
    9. 䉴(rang2)
    10. 獽(rang2)
    11. 鬤(rang2)
    12. 穣(rang2)
    13. 攮(nang3)
    14. 㶞(nang3)
    15. 曩(nang3)
    16. 擃(nang3)
    17. 搑(nang3)
    18. 灢(nang3)
    19. 馕(nang3)
同部首
    1. 瀙
    2. 潭
    3. 㳝
    4. 㴱
    5. 洛
    6. 潒
    7. 灡
    8. 泥
    9. 沈
    10. 湣
    11. 湅
    12. 泓
同筆畫
    1. 騱
    2. 譬
    3. 鐣
    4. 鐝
    5. 獻
    6. 驊
    7. 纂
    8. 鰍
    9. 䶗
    10. 㶐
    11. 䭚
    12. 曦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