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fàn

ㄈㄢˋ

部首 水

部外 2

總筆畫 5

泛 𣲆 汎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6C3E

左右结构

4415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bn

esu

vyyb

37112

拼音 fàn

注音 ㄈㄢˋ

部首 水 部外 2總筆劃 5

統一碼 6C3E筆順 44155

通

氾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氾

fàn ㄈㄢˋ

     ◎ 同“泛”。

英語 overflow, flood, inundate

德語 überfließen, überfluten, begehen (V)​,ausgiebig, umfangreich (Adj)

法語 étendu,vaste,déborder

© 漢典

氾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氾 Fán

〈名〉

(1) 古地名。春秋鄭邑 [Fan town]

(2) 南氾。在今河南省襄城縣南

(3) 東氾。在今河南省中牟縣

(4) 古氾水的省稱 [Fan river]。一條故道在今河南省中牟縣南。久湮。另一條故道在今山東省曹縣北,從古濟水分出,東北流至定陶縣北。注入古荷澤。久湮

晉軍 函陵, 秦軍 氾南。——《左傳》

(5) 古國名 [Fan state]

氾,國名。——《廣韻》

(6) 另見 fàn

其它字義


◎ 氾 fàn

〈動〉

(1) 大水漫流;淹沒 [flood]

河水決濮陽,氾郡十六。——《漢書·武帝紀》

(2) 漂浮。後作“泛” [float]

是故氾舟於河。——《國語》

詞性變化


◎ 氾 fàn

〈形〉

(1) 地勢低下的 [low]

有氾下漸澤之壤。——《管子·山國軌》

(2) 以範圍廣爲特徵的 [general]

且倘佯而氾觀。——《楚辭·劉向·九嘆》

(3) 另見 fán

© 漢典

氾 國語辭典

氾ㄈㄢˋfàn
動
  1. 大水漫溢。如:「氾濫」。《漢書·卷六·武帝紀》:「河水決濮陽,氾郡十六。」《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明年復決陽武,氾陳州、中牟……十一州縣。」

  2. 泛行、漂浮。《國語·晉語三》:「是故氾舟於河,歸糴於晉。」晉·陸雲〈答車茂安書〉:「氾船長驅,一舉千里。」通「泛」。

副
  1. 廣博、普遍。《莊子·天下》:「墨子氾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楚辭·劉向·九歎·思古》:「且倘佯而氾觀。」通「汎」。

  2. 淺顯、普通。《晉書·卷四六·劉頌傳》:「雖嘗抗疏陳辭,氾論政體,猶未悉所見,指言得失。」

氾ㄈㄢˊfán
名
  1. 地名。春秋時鄭國邑地。南氾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襄城縣南;東氾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中牟縣南。

  2. 姓。如漢代有氾勝之。

© 漢典
【巳集上】【水】 氾·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2

氾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氾·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2

【唐韻】【集韻】【韻會】𠀤孚梵切,音汎。水延漫也。【孟子】氾濫於中國。【前漢·武帝紀】河水决濮陽,氾郡十六。

又【玉篇】普博也。【禮·少儀】氾埽曰埽。【疏】氾,廣也。大賔來,主人宜廣埽之。

又【郊特牲】氾埽反道。

又與汎同。【左傳·襄二十八年】慶封氾祭。【杜註】氾祭,遠散所祭。【正義曰】論語,汎愛衆。汎是寬博之語,故知氾祭爲遠散所祭,言其不共也。

又不定之辭。【楚辭·卜居】將氾氾若水中之鳧。【前漢·賈誼傳】氾乎若不繫之舟。

又搖動貌。【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氾崇蘭些。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東北出于定陶縣,北屈左合氾水。【前漢·高祖紀】漢王卽皇帝位于氾水之陽。【註】張晏曰:在濟隂界,取其汎愛弘大而潤下也。師古曰:據叔孫通傳曰,爲皇帝於定陶,則此水在濟隂是也。音敷劒反。【史記·索隱】音似,非。音似者,乃汜水,在成臯。詳三畫汜字註。

又【揚子·方言】氾,洿也。自關而東或曰洼,或曰氾,音汎。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符咸切,音凡。地名。【左傳·襄二十四年】王出適鄭處于氾。【杜註】鄭南氾也。【正義曰】南氾在襄城縣南,東氾在滎陽中牟縣南。

又【襄二十六年】楚伐鄭,涉氾而歸。【正義曰】氾是地名,非水名,是於氾地涉水耳。

又國名。

又姓。【廣韻】出敦煌濟北。皇甫謐曰:本凡氏,遭秦亂,避地於氾水,因攺焉。漢有氾勝之,晉有氾毓。

又叶孚絢切,音現。【陸機·文賦】闕太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淸氾。雖一唱而三歎,固旣雅而不豔。 从㔾,與从巳別。

© 漢典
【卷十一】【水】

氾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濫也。从水㔾聲。孚梵切

『說文解字注』

(氾)濫也。玄應引此下有謂普博也四字。楚辭⺊居。將氾氾若水中鳬乎。王逸云。氾氾、普愛衆也。若水中之鳬、羣戲遊也。論語。汎愛衆。此假汎爲氾。从水。㔾聲。孚梵切。七部。

© 漢典

氾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fĄn˥˧ 日语读音 HIROGARU韩语罗马 PEM现代韩语 범

客家话 [梅县腔] fam5 [宝安腔] fam5 [客英字典] fam5 [海陆腔] fam6 [客语拼音字汇] fam4 [台湾四县腔] fam5粤语 faan3潮州话 何汪3<粘唇>[澄海]何汪3(泛),huam3(huàm) [澄海]huang3(huàng)

近代音 中古音 奉母 凡韻 平聲 凡小韻 符(咸)〔䒦〕切 三等 合口;敷母 梵韻 去聲 汎小韻 孚梵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並母 添部 ;滂母 添部 ;王力系统:並母 談部 ;滂母 談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氾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氾」 說文‧水部「氾」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泛
𣲆
汎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㳎(fan4)
    2. 泛(fan4)
    3. 範(fan4)
    4. 㼝(fan4)
    5. 㜶(fan4)
    6. 瀪(fan4)
    7. 㾱(fan4)
    8. 㴀(fan4)
    9. 贩(fan4)
    10. 䕰(fan4)
    11. 汎(fan4)
    12. 軓(fan4)
同部首
    1. 湈
    2. 洸
    3. 㴆
    4. 汩
    5. 滚
    6. 潦
    7. 㶙
    8. 淕
    9. 汈
    10. 淉
    11. 涹
    12. 滧
同筆畫
    1. 冋
    2. 𠔇
    3. 讫
    4. 扖
    5. 尼
    6. 穴
    7. 北
    8. 㝳
    9. 厺
    10. 钅
    11. 肊
    12. 冯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