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měi

ㄇㄟˇ

部首 毋

部外 2

總筆畫 6

每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6BCE

上下结构

31552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txfj|tnnf

owj

mazy

80757

拼音 měi

注音 ㄇㄟˇ

部首 毋 部外 2總筆劃 6

統一碼 6BCE筆順 315521

毎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毎

měi ㄇㄟˇ

     ◎ 古同“每”。

英語 every

© 漢典
【辰集下】【毋】 每·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3

每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毎”字頭,請參考“每”字。)
【辰集下】【毋】 每·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3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𠀤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

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𠀤音枚。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說文】作𡴋,草盛上出也。从屮母聲。【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隸省作𡴋,今書作每。【毛氏曰】今俗作𣫭,非。

© 漢典
【卷一】【屮】

每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毎”字頭,請參考“每”字:)
【卷一】【屮】
『說文解字』

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武罪切〖注〗臣鉉等案:《左傳》:“原田每每。”今别作莓。非是。

『說文解字注』

(每)艸盛上出也。左傳。輿人誦曰。原田每每。杜注。晉君美盛、若原田之艸每每然。魏都賦蘭渚每每、用此。俗改爲莓。按每是艸盛。引伸爲凡盛。如品庶每生。貪也每懷。懷、私也。皆盛意。毛公曰。每、雖也。凡言雖者皆充類之辭。今俗語言每每者、不一端之辭。皆盛也。从屮。母聲。武罪切。左傳音義亾回梅對二反。古音在一部。李善莫來反。

© 漢典

毎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mei˨˩˦ 日语读音 TSUNE韩语罗马 MAY

上古音
© 漢典

毎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每」。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每」 粹340合27633「每」 天亡簋西周早期集成4261「每」 郭.語1.34「每」 說文‧屮部「毎」
「每」 存下7443「每」 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
「每」 京都2070合29240「每」 杞伯每亡簋春秋早期集成3898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異體字
每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躾(mei3)
    2. 每(mei3)
    3. 黣(mei3)
    4. 䜸(mei3)
    5. 嵄(mei3)
    6. 羙(mei3)
    7. 鎂(mei3)
    8. 挴(mei3)
    9. 镁(mei3)
    10. 㜫(mei3)
    11. 浼(mei3)
    12. 媄(mei3)
同部首
    1. 毐
    2. 毌
    3. 毋
同筆畫
    1. 伬
    2. 䂖
    3. 伨
    4. 汗
    5. 讷
    6. 𠇔
    7. 劥
    8. 争
    9. 邬
    10. 𠚂
    11. 孖
    12. 㐫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