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zhān

ㄓㄢ

部首 方

部外 6

總筆畫 10

㫋 旜 襢 𣃯 𣃼 𣮗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65C3

左右結構

415331354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tmy

ysoby

syqs

08247

拼音 zhān

注音 ㄓㄢ

部首 方 部外 6總筆劃 10

基本區 65C3筆順 4153313541

標

旃 基本解釋

● 旃

zhān ㄓㄢˉ


  1. 古代一種赤色曲柄的旗。
  2. 同「氈」。
  3. 文言助詞,相當於「之」或「之焉」:「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

英語 silk banner with bent pole

德語 abgetastet, empfunden ,Filz (S)

法語 drapeau,étendard

【漢典】

旃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旃 zhān

名

(1) (形聲,本義:赤色的曲柄旗)

(2) 同本義 [red flag]

旃,旗曲柄也。周禮曰:「通帛爲旃。——《說文》

通帛爲旃。通以赤色爲之。——《釋名·釋兵》

置旃以爲轅門。——《穀梁傳·昭公八年》

(3) 亦泛指旌旗

收功單于旃。——晉· 陸機《飲馬長城窟行》

(4) 又如:旃帛(紅旗);旃旌(泛指赤色旗幟);旃戎(軍旅)

(5) 毛織品。通「氈」 [felt]

不知其可以爲旃也。——《淮南子·齊俗》

被旃裘。——《史記·匈奴傳》

旃毛並咽之。——《漢書·李廣蘇建傳》

(6) 又如:旃席(氈帳);旃衣(以毛氈等製成的衣服);旃車(氈篷車);旃席(氈席;毛氈)

詞性變化


◎ 旃 zhān

助

(1) 之、焉二字的合讀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詩·魏風·陟岵》。馬瑞辰通釋:「之、旃一聲之轉,又爲『之焉』之合聲,故旃訓『之』,又訓『焉』。」

(2) 又如:勉旃(希望你奮發有爲)

常用詞組


旃裘旃檀
【漢典】

旃 國語辭典

旃ㄓㄢzhān
名
  1. 曲柄的旗子。《說文解字·㫃部》:「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眾。」《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乘彫玉之輿,靡魚須之橈旃。」

  2. 泛指旗子、旌旗。唐·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

  3. 毛織品。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史記·卷一一○·匈奴傳》:「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通「氈」。

助
  1. 之焉二字的合讀。《詩經·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人。」

【漢典】
【卯集下】【方】 旃·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6

旃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 旃·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6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延切,音饘。【說文】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衆,周禮曰:通帛爲旃。○按《周禮·春官》司常,今作旜。【爾雅·釋天】因章曰旃。【註】以帛練爲旒,因其文章,不復畫之。【釋名】旃,戰也。戰戰恭已而已也。三孤所建,象無事也。【左傳·昭二十年】旃以招大夫。

又【博雅】旃,之也。【詩·魏風】上愼旃哉。【左傳·桓九年】虞公求旃。

又【小爾雅】旃,焉也。【詩·唐風】舍旃舍旃。【箋】旃之言焉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

又【史記·匈奴傳】被旃裘。【前漢·王褒傳】夫荷旃被毳者。

又【韻補】叶之人切。【陸雲·夏府君誄】廣命俊乂,惟弓與旃。震我聲敎,遇響惟殷。

【漢典】
【卷七】【㫃】

旃 《說文解字》

【卷七】【㫃】
《說文解字》

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衆。从㫃丹聲。《周禮》曰:“通帛爲旃。”旜,旃或从亶。諸延切

《說文解字注》

(旃)旗曲柄也。漢田蚡傳曰。前堂羅鐘𡔷。列曲旃。蘇林云。禮、大夫立曲旃。曲旃、柄上曲也。按蘇林所據禮正與周禮司常孤卿建旜、大司馬帥都載旜合。帥都、遂大夫也。左傳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正謂大夫用旃也。庸風傳曰。干旄、大夫之旃。子虛賦。靡魚須之橈旃。張揖曰。以魚須爲柄。師古曰。橈旃卽曲旃也。所㠯旃表士衆。旃當爲展。以曡韵爲訓。聘禮曰。使者載旜。注云。載之者、所以表識其事也。及竟張旜誓。注云。張旜、明事在此國也。此與仲秋治兵載旜皆展表士衆之義。从㫃。丹聲。諸延切。十四部。叚借爲語助。如尙愼旃哉。傳曰旃、之也。周禮曰。通帛爲旃。司常職文。注云。通帛謂大赤。從周正色。無飾。爾雅。因章曰旃。郭云。因絳帛之文章。不復畫之。


(旜)或从亶。亶聲也。周禮、禮經皆如此作。

【漢典】

旃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Ąn˥ 唐代读音 jiɛn日语读音 HATA韩语罗马 CEN现代韩语 전

客家话 [客英字典] zhen1 [宝安腔] zen1 [梅县腔] zhan1 [海陆腔] zhan1 [台湾四县腔] zan1粤语 zin1

近代音 照母 先天韻 平聲陰 氈小空;中古音 照章母 仙韻 平聲 𩜾小韻 諸延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寒部 ;王力系统:章母 元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旃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 番生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326「旃」 郭.語3.2「旃」 說文‧㫃部「旃」
「旃」 曾72「旜」 說文或體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㫋
旜
襢
𣃯
𣃼
𣮗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邅(zhan1)
    2. 詹(zhan1)
    3. 讝(zhan1)
    4. 㣶(zhan1)
    5. 岾(zhan1)
    6. 占(zhan1)
    7. 魙(zhan1)
    8. 趈(zhan1)
    9. 譫(zhan1)
    10. 噡(zhan1)
    11. 氈(zhan1)
    12. 驙(zhan1)
同部首
    1. 旐
    2. 㫆
    3. 㫍
    4. 旚
    5. 方
    6. 族
    7. 旊
    8. 旞
    9. 旝
    10. 旅
    11. 旎
    12. 旖
同筆畫
    1. 载
    2. 託
    3. 㸶
    4. 哧
    5. 酑
    6. 桍
    7. 朗
    8. 衾
    9. 倢
    10. 耻
    11. 㛗
    12. 烋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