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撇
- 拂拭;掠過。《漢書•揚雄傳上》:「歷倒景而絶飛梁兮,浮蔑蠓而撇天。」
- 同「瞥」。眼光掠過;匆匆一看。明湯顯祖《紫釵記•墮釵燈影》:「怪檀郎轉眼偷相撇。」
- 擊。《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故膺腾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
- 捨棄,丟棄。宋梅堯臣《次韻和劉厚甫紫微過予飲酒》:「為撇甕面醅,為煎鷹爪茶。」
- 從液體面上舀。明方以智《物理小識•飲食類•省柴法》:「其悶飯,洗米一盌,水二盌,則不必撇湯,但遏火而自乾矣。」
- 生硬地摹仿(某種腔調)。如:撇四川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一回:「(總辦)在那裏指手畫脚,撇着京腔説話。」
- 引。《字彙•手部》:「撇,引也。」
● 撇
- 漢字筆劃,向左斜下,形狀是「丿」。元盛熙明《法書攷》卷四引唐太宗《筆法訣》云:「撇通謂之掠。」
- 比喻似撇一樣地畫或斜向。《鏡花緣》第七十二回:「去年妹子郡考,聞得本處有好幾位姐姐都撇的好蘭,畫的好畫,可惜名姓我都忘了。」
- 量詞。
- 平著扔出去。元佚名《度柳翠》第四折:「瓦片將來水上撇,有如步步踏青波。」
- 擺出;撒開。《古今小説•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將這傘權為鎗棒,撇個架子。」
- 扁(嘴)。表示輕蔑、激動、痛苦或不以為然等的一種表情。《紅樓夢》第九十一回:「寳蟾把嘴一撇,笑説道。」
● 撇
- 揎貌。《集韻•屑韻》:「撇,揎皃。」一说揎衣。《類篇•手部》.「撇,揎衣。」
- 固執;怪僻。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二:「先生好性撇,衆人都煩惱,偏你恁歡悦。」
- 同「撇(憋)」。怒。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八:「鎮思向日,空教人氣的微撇。」
英語 discard, abandon, throw away
德語 verlassen ,Cast Away – Verschollen (S),drehen, Überwurf (S),nach links gezeichneter Schrägstrich in der Kalligraphie (S)
法語 jeter,mettre de côté,trait qui descend obliquement vers la gauche (calligraphie)
撇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手,敝聲。本義:拋棄,棄置不顧)
(2) 同本義 [lay aside;neglect;abandon]
我弟兄兩個,便去鎮上撇呵賣藥,教使槍棒。——《水滸傳》
又如:撇骨池(寺院中專供拋撒骨灰的池塘);撇脫些(方言。行動乾淨利索,不留痕跡);撇閃(丟開);撇賴(丟開);撇弔(丟開);撇卻(拋棄;丟開);撇閃(拋棄)
(3) 從液麪上輕輕地舀,以去掉泡沫或浮渣 [skim off]。
如:撇油;撇沫兒
(4) 同「瞥」。眼光掠過;匆匆一看 [glance at;take a quick look at]
怪檀郎轉眼偷相撇。——明· 湯顯祖《紫釵記》
(5) 碰觸;擊 [strike]
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葛巾角撇棋也。——《世說新語·巧藝》劉注引《博物志》
又如:撇波(擊波破浪)
(6) 拂拭,掠過 [whisk or wipe off]
歷倒景而絕飛樑兮,浮蠛蠓而撇天。——《文選·揚雄·甘泉賦》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動
(1) 平着扔出去 [cast;throw]。
如:撇手榴彈
(2) 裝;擺出 [put on]。
如:撇虛(裝假);撇假(裝假);撇欠(撇嵌。弄虛作假,虛情假意);撇京腔;撇呵(表演;賣藝);撇清(裝清白);撇末(裝扮角色,演戲)
(3) 用嘴表示鄙夷、不以爲然或激動的一種表情 [curl]。
如:撇酥兒(方言。咧嘴笑)
詞性變化
名
漢字的筆畫,向左斜下(形狀是「丿」) [left-falling stroke (in Chinese characters)]。
如:八字還沒有一撇呢
量
(1) 用於像撇兒的東西[things liking left-falling stroke]。
如:他有兩撇兒漆黑的眉毛
常用詞組
撇 國語辭典
-
不顧、拋棄。如:「撇開了家」、「撇在一邊」。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二齣》:「你秀才郎為客偏情絕,料不是虛脾把盟誓撇。」
-
拂拭。《文選·王襃·洞簫賦》:「愴然累欷,撇涕抆淚。」
-
丟、甩落。《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徐用道:『哥哥撇下手中兇器,兄弟方好放手。』」
-
由液體表面刮舀出來。如:「撇油」、「撇泡沫」。
-
違背、違拗。《水滸傳·第二回》:「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兒們不學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過柳大郎面皮。」
-
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如:「點、橫、豎、撇」、「八字沒一撇」。
-
斜向一邊。如:「撇嘴」。
-
量詞。計算撇狀物的單位。如:「兩撇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