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 基本解釋
拋 國語辭典
動
棄而不顧。如:「把困難拋在腦後。」、「拋頭顱、灑熱血。」《後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傳·安成孝侯賜傳》:「賜與顯子信賣田宅,同拋財產,結客報吏。」
投擲。如:「拋錨」、「拋繡球」、「拋物線」、「拋磚引玉」。明·何景明〈津市打魚歌〉:「小船取速不取多,往來拋網如擲梭。」
甩落。如:「跑到第四圈,他已經把其他人遠遠的拋在後頭。」
露出、顯露。如:「拋頭露面」。
【漢典】
(說文解字未收錄「拋」字頭,请參考「捊」字:)
《說文解字》
引取也。从手孚聲。抱,捊或从包。步侯切〖注〗臣鉉等曰:今作薄報切。又,以爲褱袌字,非是。
《說文解字注》
(捊)引埾也。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譌爲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爲。此捄,鄭釋爲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从手孚聲。步侯切。三部。詩曰:原隰捊矣。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抱)捊或从包。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爲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