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mǐ

ㄇㄧˇ

部首 弓

部外 6

總筆畫 9

㥝 彌 𢏱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F2D

左右結構

51512211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xbg

nsj

yzce

11240

拼音 mǐ

注音 ㄇㄧˇ

部首 弓 部外 6總筆劃 9

基本區 5F2D筆順 515122111

通 標

弭 基本解釋

● 弭

mǐ ㄇㄧˇ


  1. 平息,停止,消除:~除。~謗(止息誹謗)。~患。~兵(平息戰爭)。
  2. 安撫,安定:內~父兄,外撫諸侯。
  3. 順服:~從。
  4. 弓末的彎曲處。
  5. 姓。

英語 stop, desist, end, quell

德語 aufhalten, aufhören ,unterdrücken, verdrängen ,Mi (Eig, Fam)

法語 arc,cesser

【漢典】

弭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弭 mǐ

〈名〉

(形聲。從弓,耳聲。本義:角弓,末端用骨做裝飾的弓)

(1) 同本義 [horn bow]

弭,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說文》。按,以骨飾兩頭,不繳束,不漆。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2) 弓梢的彎曲處 [bow-bent point]

象引魚服。——《詩·小雅·采薇》

樺皮裝弓,兩端骨弭。——《南史》

又如:弭頭(弓的下端)

詞性變化

◎ 弭 mǐ

〈動〉

(1) 止息;中斷 [stop;put down;remove]

不可弭忘。——《詩·小雅·沔水》

禍至今未弭。——《國語·周語下》

衆不可弭。——《國語·晉語二》

於是乎弭其百苛。——《國語·楚語下》

子其弭口無言。——《戰國策·秦策二》

吾能弭謗矣。——《國語·周語上》

又如:弭息(平息,止息);弭兵(息兵;停止戰爭);弭戢(止息,收斂);弭節(駐節,停車;少停);弭寧(平息)

(2) 順從 [submit to]

城邑莫不望風弭從。——《後漢書》

又如:弭耳受教(馴服;服帖);弭從(服從,順從)

(3) 消除 [remove]

春招弭,以除疾病。——《周禮·春官·男巫》

又如:弭盜無方(除盜無方);弭患無形(在禍患尚未形成之前就予以消除);弭難(消除災難)

(4) 通“敉”。安撫,安定 [subjugate]

春招弭以除疾病。——《周禮·春官·男巫》

常用詞組


弭除弭亂
【漢典】

弭 國語辭典

弭ㄇㄧˇmǐ
名
  1. 無綵繳纏飾,末端以骨、角鑲嵌的弓。《說文解字·弓部》:「弭,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桂馥義證引孫炎曰:「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

  2. 弓的末端。《廣韻·上聲·紙韻》:「弭,弓末。」《詩經·小雅·采薇》:「四牧翼翼,象弭魚服。」

  3. 地名。春秋時鄭地,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密縣境。

  4. 姓。如漢代有弭彊。

動
  1. 停止、平息、消除。《左傳·成公十六年》:「若之何,憂猶未弭。」《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壹傳》:「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

  2. 安撫。《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通「敉」。

  3. 遺忘。《文選·江淹·雜體詩·潘黃門》:「俯仰未能弭,尋念非但一。」

【漢典】
【寅集下】【弓】 弭·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弭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 弭·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古文〕𢏱【唐韻】綿婢切【集韻】【韻會】母婢切【正韻】莫禮切,𠀤音敉。【說文】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爾雅·釋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註】今之角弓也。【疏】李巡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弭。孫炎曰: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釋名】弓末謂之弭,以骨爲之,滑弭弭也。【詩·小雅】象弭,魚服。【傳】象弭,弓反末也。【疏】弭者,弓弰之名,以象骨爲之,是弓之末弭,弛之則反曲,故云象弭爲弓反末也。

又【廣韻】息也。【玉篇】止也。【左傳·襄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又【玉篇】忘也。【詩·小雅】心之憂矣,不可弭忘。【箋】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又【玉篇】安也。【史記·田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

又【玉篇】滅也。【後漢·趙壹傳】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

又按也,低也。【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註】弭,按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弭節裴回。【註】司馬彪云:弭,猶低也。

又地名。【左傳·莊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註】弭,鄭地。

又【釋名】納弭也。弭弭,兩致之言也。

 

【漢典】
【卷十二】【弓】

弭 《說文解字》

【卷十二】【弓】
『說文解字』

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从弓耳聲。𢏱,弭或从兒。緜婢切

『說文解字注』

(弭)弓無緣可㠯解𦆕紛者。釋器曰:弓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孫云。緣謂𦅾束而漆之。弭謂不以𦅾束,骨飾兩頭者也。小雅。象弭魚服。傳曰:象弭,弓反末也。所以解紛者。箋云。弓反末彆者,以象骨爲之。以助御者解轡紛宜骨也。按紛猶亂。今詩作紒,亦通。紒者,今之結字。許合爾雅,毛詩爲說也。弭可以解紛。故引申之訓止。凡云弭兵,弭亂者是也。从弓耳聲。緜婢切。按古音當在一部。而入紙韵在十六部者,以或从兒聲也。


(𢏱)弭或从兒。兒聲也。𢏱葢此篆之正體。故亦作彌。爾兒聲同。故周禮彌災兵,漢書彌亂,卽𢏱字也。弭節亦作靡節。郊特牲有由辟焉。辟亦弭字。

【漢典】

弭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mi˨˩˦ 唐代读音 miɛ̌日语读音 YUHAZU韩语罗马 MI现代韩语 미

客家话 [客英字典] ngi3 mi2 [宝安腔] ngi3 mi3 [梅县腔] mi3 [台湾四县腔] ngi3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3 ngi3 [海陆腔] ngi3 mi2粤语 mai5 mei5

近代音 明母 齊微韻 上聲 米小空;中古音 明母 紙韻 上聲 渳小韻 綿婢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齊部 ;王力系统:明母 支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弭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弭」 師湯父鼎西周中期集成2780「弭」 說文‧弓部「弭」
「弭」 弭叔盨西周晚期集成4385「𢏱」 說文或體
「弭」 弭伯師耤簋西周晚期集成4257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㥝
彌
𢏱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㠧(mi3)
    2. 䱊(mi3)
    3. 孊(mi3)
    4. 㝥(mi3)
    5. 䋛(mi3)
    6. 敉(mi3)
    7. 㐘(mi3)
    8. 濔(mi3)
    9. 羋(mi3)
    10. 芈(mi3)
    11. 沵(mi3)
    12. 葞(mi3)
同部首
    1. 弤
    2. 彀
    3. 弰
    4. 弛
    5. 㢮
    6. 㢶
    7. 弗
    8. 弴
    9. 弾
    10. 㢻
    11. 㢹
    12. 弬
同筆畫
    1. 峘
    2. 瓴
    3. 勇
    4. 音
    5. 炳
    6. 凁
    7. 咶
    8. 既
    9. 轸
    10. 昢
    11. 𠀻
    12. 胗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