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wěi

yǐ

ㄨㄟˇ

ㄧˇ

部首 尸

部外 4

總筆畫 7

㞑 𡱓 𡱕 𡱲 𡲵 𩜧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C3E

半包圍結構

513311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ntfn|nev

shqu

xmmh

77214

拼音 wěi yǐ

注音 ㄨㄟˇ ㄧˇ

部首 尸 部外 4總筆劃 7

基本區 5C3E筆順 5133115

常 通 標

尾 基本解釋

● 尾

wěi ㄨㄟˇ


  1. 鳥獸蟲魚等身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鰭。鳥~。
  2. 末端:排~。船~。~聲。~骨。~燈。~數。~音。結~。掃~。虎頭蛇~。
  3. 在後面跟:~隨。~追。
  4. 量詞,指魚:三~魚。
  5.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尾

yǐ ㄧˇ


  1. 特指馬尾(wěi )巴上的毛:馬~羅。馬~兒提豆腐―提溜不起來。
  2.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針狀物:三~兒(雌蟋蟀)。

英語 tail, extremity; end, stern

德語 Hinterteil, Ende (S)​,Schwanz (S)​,Spitze eines Pferdeschwanz

法語 queue,extrémité,poupe

【漢典】

尾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尾 wěi

名

(1) (會意。從倒毛在尸後。尸,指人。象人長有尾巴。本義:人或動物的尾巴)

(2) 同本義 [tail]

尾,微也。——《說文》

履虎尾 ,未濟,濡其尾。——《易·履》

又如:虎尾;牛尾;尾大(比喻臣下勢力強大);尾君子(指猴子)

(3) 末端,末尾 [end]

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運於渤海之尾。

繫於其尾。——《資治通鑑》

舟尾橫臥一楫。——明· 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首尾;無頭無尾;尾末(末尾;尾宿之末);尾句(句尾);尾頁(末頁)

(4) 水流的下游 [lower reaches]。

如:我住在江尾

(5) 邊際,邊界 [boundary]

夫邊境者,國之尾也。——《國語》

(6) 後部 [rear]

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方勺《方臘起義》

(7) 一星名 [a star's name]。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九顆。又如:尾箕(尾宿和箕宿的並稱)

(8) 姓。

如:尾生喪身(傳說魯國人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水漲,尾生不願失信,抱着橋柱被淹死)

詞性變化


◎ 尾 wěi

動

(1) 尾隨;跟蹤盯梢 [tail]。

如:尾其後;尾綴(尾隨;跟隨在後面);尾銜(相隨的樣子);尾犯(從犯);尾騎(跟在後面追趕的騎兵);尾尾(一個接着一個的樣子)

(2) 鳥獸蟲魚交配 [mate]

鳥獸孳尾。——《書·堯典》

雄雌在前,孳尾成羣。——《列子》

◎ 尾 wěi

量

(1) 相當於「頭」、「條」,計數魚的頭數 [used for fish]。

如:兩尾魚

(2) 另見 yǐ

常用詞組


尾巴尾部尾大不掉尾燈尾骨尾擊尾礦尾期尾氣尾欠尾梢尾聲尾數尾水尾隨尾翼尾音尾蚴尾羽尾韻尾子
 

基本詞義


◎ 尾 yǐ

名

(1) 指馬尾上的毛 [hair on a horse's tail]。

如:馬尾羅

(2) 蟋蟀等尾部的針狀物 [spikelets on a cricket's tail]。

如:三尾兒

(3) 另見 wěi

【漢典】

尾 國語辭典

尾ㄨㄟˇwěi
名
  1. 鳥獸蟲魚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如:「尾巴」、「魚尾」。《三國志·卷一八·魏書·許褚傳》:「褚乃出陳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餘步。」

  2. 量詞。計算魚的數量的單位。如:「一尾魚」。唐·柳宗元〈游黃溪記〉:「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

  3. 最後、末端。如:「結尾」、「年尾」、「月尾」、「首尾」、「有頭有尾」。

形
  1. 末端的、後面的。如:「尾聲」、「尾舵」。

  2. 殘餘的、主要部分以外的。如:「尾數」、「尾款」。

動
  1. 追隨、跟著。《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見那人出神,叫宦成坐著,自己悄悄尾了那人去。」

  2. 鳥獸交配。《列子·黃帝》:「雄雌在前,孳尾成群。」

尾ㄧˇ​yǐ
  1. (一)​之又音。

【漢典】
【寅集上】【尸】 尾·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4

尾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尸】 尾·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4

〔古文〕𡱕𡱓𡲵【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𠀤音委。【說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後。【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易•未濟】狐濡其尾。【書•君牙】若蹈虎尾。

又【詩•邶風】瑣兮尾兮,流離之子。【註】瑣,細。尾,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爲此尾。【註】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尾爲大辰。

又次名。【禮•月令】日月會於鶉尾,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註】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尾。【註】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尾。一曰負尾。

又姓。【左傳】殷民六族有尾勺氏。

又漢劉虞吏尾敦。

 

【漢典】
【卷八】【尾】

尾 《說文解字》

【卷八】【尾】
《說文解字》

微也。从到毛在尸後。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凡尾之屬皆从尾。無斐切。今隸變作尾〖注〗㞑、𡱓、𡲵,古文尾。

《說文解字注》

(尾)微也。微當作𣁋。𣁋,細也。此以㬪韵爲訓,如門捫也、戸護也之例。方言曰:尾,盡也。尾,梢也。引伸訓爲後。如晉語歲之二七。其靡有微兮,古亦叚微爲尾。从到毛在尸後。到者,今之倒字。無斐切。十五部。今隷變作尾。古人或飾系尾,未聞。鄭說韍曰:古者佃,漁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獨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按蔽後卽或飾系尾之說也。西南夷皆然。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曰槃瓠之後,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按尾爲禽獸之尾,此甚易解耳。而許必以尾系之人者,以其字從尸,人可言尸,禽獸不得言尸也。凡全書內嚴人物之辨每如此,人飾系尾。而禽獸似之。許意如是。凡尾之屬皆从尾。

【漢典】

尾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wei˨˩˦; ji˨˩˦ 唐代读音 *miə̌i日语读音 O韩语罗马 MI现代韩语 미越南语 vĩ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mi1 mi3 [mi2] [沙头角腔] mui3 [陆丰腔] mui1 [梅县腔] mi1 mui1 [海陆腔] mi1 mui3 [mui2] [客语拼音字汇] mi1 mui1 [东莞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1 mi1 mui3 [宝安腔] mui1粤语 mei5

近代音 微母 齊微韻 上聲 尾小空;中古音 微母 尾韻 上聲 尾小韻 無匪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灰部 ;王力系统:明母 微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尾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尾」 乙4293合136「尾」 曾4「尾」 說文‧尾部「尾」 睡.日甲53「尾」
「尾」 睡.日甲47
「尾」 睡.日乙101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㞑
𡱓
𡱕
𡱲
𡲵
𩜧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苇(wei3)
    2. 偉(wei3)
    3. 萎(wei3)
    4. 㠕(wei3)
    5. 骫(wei3)
    6. 䍴(wei3)
    7. 痿(wei3)
    8. 䞔(wei3)
    9. 韪(wei3)
    10. 㟪(wei3)
    11. 㱬(wei3)
    12. 韙(wei3)
    13. 以(yi3)
    14. 䔇(yi3)
    15. 旑(yi3)
    16. 倚(yi3)
    17. 庡(yi3)
    18. 㠖(yi3)
    19. 㰝(yi3)
    20. 乛(yi3)
    21. 苡(yi3)
    22. 迱(yi3)
    23. 钇(yi3)
    24. 乚(yi3)
同部首
    1. 尼
    2. 屪
    3. 㞌
    4. 屠
    5. 㞚
    6. 屗
    7. 㞞
    8. 屋
    9. 履
    10. 㞒
    11. 屦
    12. 㞗
同筆畫
    1. 杩
    2. 盁
    3. 㑇
    4. 𠔋
    5. 吜
    6. 㤆
    7. 䢀
    8. 辵
    9. 批
    10. 㒷
    11. 狂
    12. 汳
初中古詩詞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先秦·列御寇 列子《愚公移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先秦·列御寇 列子《愚公移山》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明·魏学洢 《核舟记》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明·魏学洢 《核舟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