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chá

ㄔㄚˊ

部首 宀

部外 11

總筆畫 14

嚓 詧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BDF

上下結構

445354454112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pwfi

jbof

wdrb

30901

拼音 chá

注音 ㄔㄚˊ

部首 宀 部外 11總筆劃 14

基本區 5BDF筆順 44535445411234

常 通 標

察 基本解釋

● 察

(詧)

chá ㄔㄚˊ


  1. 仔細看,調查研究:~看。~核。觀~。考~(➊實地觀察調查,如「科學~~」;➋細緻深刻地觀察,如「科學研究要勤於~~和思考」)。~覺。~訪。~勘。~探。明~秋毫(「秋毫」指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喻爲人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清楚)。

英語 examine, investigate; notice

【漢典】

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察

詧 chá

〈動〉

(1) (形聲。从宀( mián),祭聲。本義:觀察;仔細看)

(2) 同本義 [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

察,複審也。——《說文》

覽察草木。——《楚辭·離騷》

纖微皆審謂之察。——賈誼《道術》

察其所以然。——《呂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史記·魏公子列傳》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宋· 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觀察(仔細察看客觀事物或現象);覺察(發覺,看出來)

(3) 明察,知曉 [observe;see clearly]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故察己則可以人。——《呂氏春秋·察今》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議(察明情節而議定處分。通常指過失較輕者)

(4) 調查;考察 [investigate]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呂氏春秋·察傳》

又如:察勘(實地調查);察訪(詳細調查)

(5) 分辨 [distinguish]

觀物弗之察矣。——《禮記·禮器》。注:「猶分辨也。」

視之可察 。——《淮南子·說林》。注:「別也。」

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新語·道基》

(6) 考察後予以推舉,舉薦 [recommend]

乃察舉吾弟。——《史記·刺客傳》。索隱:「猶選之也。」

察臣孝廉。——晉· 李密《陳情表》

又如:察舉(選舉,選拔);察廉(舉廉);察選(察舉。選拔)

詞性變化

◎ 察 chá

〈形〉

明顯;精明 [apparent;evident;obvious]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常用詞組


察察察察爲明察訪察覺察看察納察言觀色
【漢典】

察 國語辭典

察ㄔㄚˊchá
動
  1. 仔細考核、調查。如:「審察」、「考察」。《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

  2. 仔細觀看。《易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文選·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3. 明辨、了解。如:「覺察」、「明察秋毫」。漢·陸賈《新語·道基》:「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

  4. 考察後而保舉。如:「察舉」。《文選·李密·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5. 姓。如春秋時吳國有察戰。

形
  1. 清晰、明顯。《墨子·脩身》:「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石稱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

【漢典】
【寅集上】【宀】 察·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 察·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唐韻】初八切【集韻】【韻會】【正韻】初戛切,𠀤音刹。【說文】覆審也。从宀祭聲。【徐鉉曰】祭祀必質明。明,察也。故从祭。【廣韻】諦也,知也。【李陵·答蘇武書】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又【增韻】考也,廉視也。【周禮·秋官·士師註】士,察也,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

又【唐書·百官志】監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惡,二察賦役不均,三察農桑不勤,倉廩耗減,四察妖猾盜賊,五察茂才異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幷縱暴。

又昭著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

又察察,潔淸貌。【史記·屈原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又苛察也。【老子·道德經】其政察察,其民𦈫𦈫。

又【晉書·謝安傳】弘以大綱,不存小察。

又【正字通】偏見曰察。【莊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又姓。吳將軍察戰,明正德中朝城知縣察童。

又讀作祭。【尙書大傳】祭之爲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後祭。

又叶直列切,音徹。【前漢·郊祀歌】景星顯見,信星彪列。象載昭庭,日親以察。【古詩】置我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又叶子例切,音穧。【班固·幽通賦】攬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墜。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猶未察。 【集韻】或作詧。

 

【漢典】
【卷七】【宀】

察 《說文解字》

【卷七】【宀】
《說文解字》

覆也。从宀、祭。初八切〖注〗臣鉉等曰:祭祀必天質明。明,察也。故从祭。

《說文解字注》

(察)覆審也。襾部云:襾,覆也。覈从襾敫聲,實也。攷事襾笮邀遮其辭得實曰覈,然則察與覈同意。釋訓曰:明明、斤斤,察也。从宀祭聲。从宀者,取覆而審之。从祭爲聲,亦取祭必詳察之意。初八切。十五部。

【漢典】

察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ʰɑ˧˥ 日语读音 SHIRU MIRU AKIRAKA韩语罗马 CHAL现代韩语 찰越南语 sát

客家话 [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粤语 caat3

近代音 穿母 家麻韻 入聲作上聲 察小空;中古音 穿初母 黠韻 入聲 𪙻小韻 初八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清母 曷部 ;王力系统:初母 月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察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察」 弭叔師察簋西周晚期集成4254   「察」 說文‧宀部 「察」 睡.秦123     「察」
               
               

重定向至「詧」。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詧」 包2.12 「詧」 說文‧言部       「詧」
               
               
金文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嚓
詧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垞(cha2)
    2. 搽(cha2)
    3. 䑘(cha2)
    4. 䕓(cha2)
    5. 槎(cha2)
    6. 䆛(cha2)
    7. 苴(cha2)
    8. 碴(cha2)
    9. 䁟(cha2)
    10. 㪯(cha2)
    11. 捈(cha2)
    12. 㢒(cha2)
同部首
    1. 寧
    2. 宇
    3. 室
    4. 㝑
    5. 寅
    6. 宫
    7. 㝌
    8. 寚
    9. 㝜
    10. 賓
    11. 㝟
    12. 宖
同筆畫
    1. 踎
    2. 瑱
    3. 㮧
    4. 壽
    5. 誐
    6. 潅
    7. 嘌
    8. 窪
    9. 暯
    10. 䪒
    11. 覟
    12. 䪻
初中古詩詞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先秦·左丘明 《曹刿论战》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